8月20日,作家马伯庸“见微”系列作品分享暨读者见面会在南国书香节期间举行。当天读者排起了长龙,活动现场更是火爆,笑声不断。
分享会上,马伯庸围绕“见微”系列《长安的荔枝》和《太白金星有点烦》两部作品分享了自己创作灵感与作品背后的故事。
“‘见微’,即‘见微知著’的意思,这个系列通过一些非常小的事件来看到一些大的道理。像《长安的荔枝》,它是从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而来的,大家关心的是妃子笑,是杨贵妃,但我在想这个荔枝是怎么样运送到长安城的,所以我从一个基层负责去运送荔枝的唐朝小吏来写唐朝的历史。”马伯庸说。
对小人物的关注也是马伯庸写作的一大特点。从《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到《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等代表作品里,尽管时代不同,但被推到故事舞台中央的都是小人物。
近年来,国内兴起一股微观史的研究和写作潮流。马伯庸眼中的微观史,并不割裂小人物和大时代的关系,恰好相反,只有了解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每一个具体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所怀有的愿景,才能够理解一个时代。
“我们要深入了解到每一个人他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够有一层温度、有一层滤镜去理解大时代的很多大事件的变化。”
对小人物的关注,难免要处理诸多细微的历史细节。在问到如何处理如此庞杂的史料时,马伯庸表示:“对于历史的理解,一方面要关注细节,另一方面要去查阅资料,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正因如此,每到一个地方,马伯庸都有一个习惯:打开手机地图研究一下附近的地形,寻找有意思的地名和背后的故事,积累写作的素材。
马伯庸对广州印象比较深的地名包括花都、琶洲、寺贝通津。“我还仔细研究了寺贝通津这个地名,后来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地名真的一个字都没叫错,所谓寺贝,就是东山寺的高坡;通津,则是通向渡口的要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