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乡村?乡村中国是最大意义上的中国,这是由乡村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几千年的文化根脉决定的。写好了中国乡村就写好了某种意义上的中国和中国人……”8月20日,广州购书中心,著名作家王跃文携最新长篇力作《家山》,与南国书香节读者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与他心中的“家山”。
《家山》以沙湾村百年风雨和几代父老乡亲的生活变迁为叙事,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记述了在此百年来宏阔历史背景下的中国乡村,勾画了生动的人物群像。王跃文坦言《家山》创作长达八年,但并不是夜以继日写了八年。他先动笔陆陆续续写了三十多万字,因工作原因暂时放下了。2021年下半年又重新动笔,但对此前写的三十多万字不满意,全部放弃。这真是颠覆性的修改,叙事风格和小说结构都发生变化,从第一个字开始重写。“但是,此前写的三十多万字并不都是无用功,里面很多细节、情节、故事都在后来的重写中用上了。不然,这么长的小说不可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
《家山》用方言俚语细密编织沙湾村耕织劳作的日常生活,缓缓展开了湘西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图景,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乡村的风物史诗。谈及为何用方言写作,王跃文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量使用方言俚语正是这部小说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之外,还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文献价值的地方。如果用标准的普通话,没法表达乡村人物的情感,我使用民间语言的时候,学到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词汇、修辞,而是家乡人物的神态、腔调、笑貌,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等,这些都通过他们的语言活生生逼到眼前来。”
写完《家山》最后一个字已是凌晨,次日醒来,他莫名地惆怅与忧伤。“我写《家山》时有种化幻为真的感觉,笔下的人物不像是虚构的,他们都真实地活着,天天同我在一起。小说里的人死了,我会痛苦得流泪。小说里诞生新的生命,我也会高兴得流泪。”
说起来也真和广州有缘,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叫沙湾的乡村百年图景,而广州也有一个叫沙湾的地方。王跃文笑言,那说明来广州做分享就对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