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先锋 为民服务”
白云区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居住着约374万常住人口,有河涌249条。面对“广州治水看白云”的重任,白云区水务局对标一流、迎难而上、精准施策,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
近年来,白云区的河湖面貌正在华丽变身:一条条黑臭河涌变清,一段段亮丽碧道初现,一个个水浸黑点摘帽……2020年,白云区被国务院评为河长制湖长制全国10个先进县(区)之一;2023年,白云区水务局获评第六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云组宣、柯志庭、张楚琪
做好水质提升保障工作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白云区北部地区因地域广且地势复杂,又以乡镇为主,居住点分散,广州市市政供水管网未能完全覆盖。一些镇通过自建水厂或使用山泉水、地下水来满足用水需求。
但现有水厂供水量与供水管网系统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如太和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就一直存在供水短缺的情况。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学校的用水一直依赖地下水和帽峰山的山水,如一旦遇到台风,下雨引起的水土流失使水质偏黄、有杂质。
为了让群众实现从“喝上水”向“喝上好水”转变,该局在供水设施短板上下大力气。当前,白云区建成北部水厂,是亚洲最大的单一膜处理车间和国内最大的超滤膜水厂,出厂水质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并完成八村一居47公里主干管、北部水厂与人和水厂连通管等工程建设,及36个城中村、110个农村供水改造,新增供水管网6000多公里,形成白云区多源互补、水量充足、水质安全的城乡供水新格局。
水环境持续改善 绘就群众幸福生活底色
盛夏时节的石井河,水面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不时有三两只白鹭在水面滑翔而过。附近的居民刘姨喜欢傍晚时分在河两岸悠闲散步,“以前这里是黑臭河涌,尤其夏天恶臭难闻。别说散步,靠近都不愿意。现在水质好很多,在河边散步很舒服、很喜欢。”
石井河是白云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针对区内污水黑点,白云区水务局坚持“三源四洗五清”治水思想,发布13道区总河长令,出台180余项专项方案,建成8大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总处理能力提升至158万吨/天,污水管道达1万公里,161个城中村、农村雨污分流实现全覆盖。
“为了形成治水合力,我们建立了省、市、区、镇(街)四级人大监督联动工作机制以及‘河长吹哨、部门报到’联合调处机制,创建镇街‘河长工作站’,设置技术河长,为河长科学治水提供服务,探索和推广‘党员责任区’‘千名党员巡河治水’等有效做法,聘任一批民间和企业河湖长参与治水攻坚,探索特大城市治水之道。”白云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白云区水务局结合丰富的山水资源,协同推进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近年来,全区累计建成碧道200余公里,建成新市涌“骑楼”文化长廊、人和置业广场等系列生态空间节点20余个,满足群众亲水游憩需求。还以石井河、流溪河等发现集聚白鹭群为基础开辟自然保护区,让候鸟常年栖息落户,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筑牢防洪屏障 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之前每次下大雨,饭堂、运动场、校道,包括校门口这一片都水浸,水深20厘米,有时甚至到80厘米。师生出入非常不方便,而且运动场很多设施都会被雨水泡坏。”说起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过去发生的内涝情景,该校副校长罗永新印象深刻。为解决师生诉求,白云区水务局多次实地调研,勘察排水线路,讨论排水方案,并采取工程措施新建雨水渠箱、雨水篦子,快速收集雨水、畅通排放通道。
为解决水浸黑点,近年来该局整体谋划,加强城市排水管网、泵站、排涝通道、防洪设施等建设,完成87个内涝点整治、38座水库更新改造、23公里堤防建设。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采用源头削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手段,因地制宜建设调蓄区、生态碧道、海绵型公园、下凹式绿地等,既扩大了公共绿地,修复天然水系,还美化市容,增强雨水消纳能力。
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水环境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白云区水务局把治水攻坚作为提升广州市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支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