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广州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中,许多被保存、改造的工业文化遗产,已连同几代人的记忆,留存在岁月之中。它们包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尚待社会的进一步认知、研究、展现。2023年1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对广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自即日起,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日报社将联合启动《羊城文史——广州工业文化遗产》系列专栏报道。围绕第一批广州市工业遗产名单,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挖掘活化利用等发展新貌,展现千年古城的文化纵深,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工业遗产及其背后的传承精神滋养人们的心灵。
从一个小药坊发展成为紧跟时代步伐的现代化中药厂,成为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更创造“全球最长寿药厂”吉尼斯世界纪录——“陈李济”的名字与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相融相生,其中药文化园今天仍屹立于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南1688号。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古方正药,历久弥新,一段岭南医药工业文化的传奇故事仍在书写。
文/何道岚 图/苏俊杰
“蜡壳丸”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
今天走进广州大道南的陈李济博物馆,参观者可细读史料记载:清朝同治皇帝有一次患上风寒,腹痛吐泻,经御医推荐服用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龙颜大悦”,逐敕赐“杏和堂”的封号,以资表彰。以“杏和堂”为商号的陈李济,名噪大江南北,驰誉为“广药”,成为清末全国三大中药文化代表之一,当时有“北有同仁堂、东有庆余堂、南有陈李济”的说法。
广东地处岭南,自然气候潮湿,传统的中成药易发霉变,且一些香料的中药材因药性挥发而影响整体药效,无法满足人们远足之需。陈李济的管理、技术层的人员发动员工变革,经过技术人员研究和一线人员的实践,陈李济人总结出煮蜡、串圆子、蘸蜡、鎅壳、入丸、封口、剪蒂、盖印等8道手工工序。其蜡壳是蜂蜡与木蜡等混合浇铸而成,先割成半球形,然后将丸药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这样就可久存而不变质。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委托北京中医药学院和北京科教制片厂,选择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纪录片,向全世界推广。
陈李济的很多蜡壳药丸,在华人中享有盛誉,行销东南亚等地,成为中国最早向海外出口商品的四大厂店之一。蜡壳药丸为中成药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中医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提供了保障。
“陈李济的壮腰健肾丸,年销售1亿粒,近年一直位居单剂中成药最畅销产品之列。几百年来,我们始终是中药界的头部企业。”陈李济营销中心副总监汪晓斌说。
中药文化园区成广州一景
改革开放以来,陈李济随广州城市规划发展一日千里。1998年,陈李济从广州市北京路194号迁址到广州大道南,斥资1.3亿元新建全新厂区。2004年,陈李济耗资千万元,以北京路老铺为原型,建设了岭南地区第一个中药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以及陈李济四百余年的传统中药历史文化。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在馆藏方面,陈列有广绣、广彩、宫灯等多个非遗项目展品,多位岭南书画大师的作品,以及传统广式酸枝家具。2018年,陈李济建设完成陈李济中药文化园区,在原有博物馆的基础上增设了室外场景,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园区内药用植物高达上百种,涵盖了陈李济经典特色入药植物沉香、蔓荆子等,及陈李济陈皮的柑皮原料——新会茶枝柑。园区与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旅游景点。
陈李济中药文化园被认定为广东省、广州市工业遗产。陈李济文化宣传部副经理许晓屏表示,近年来,园区已成为知名景点,每天都有中医药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参观人潮络绎不绝。
征集
广州是千年商都、历史文化名城,工业发展史悠久而辉煌,工业遗产与大众生活工作相伴相随。如果你有工业遗产的故事,请发给我们,为后世留下广州工业文化遗产的生动一笔。(电子邮箱:gzzxws@126.com)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