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未雨绸缪防范AI乱象

庹亚男

  随着像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样具备生成类似人类创作的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能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变得更加紧迫。近段时间,随着欧盟通过了全球首个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各地纷纷加紧对人工智能的监管。(7月4日澎湃新闻)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拓展正在按下“快进键”。从智能制造、国家安防到零售物流、家居出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产生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因素。

  有关AI监管的讨论正在升温。一方面,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适当的监管与指导可以确保技术始终善使善用,行业能够行驶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领域存在极大隐患。比如AI绘画、AI音乐等AI作品涉及的侵权问题一直饱受各方诟病。再比如,“AI换脸”所引发的诈骗问题也愈演愈烈。近日北方某地发生一起利用“AI换脸”实施的诈骗案件,又有新情况。由此可见,这些隐患或者说“明患”,杀伤力和破坏性都是极大的。从这个层面看,技术进步倒逼监管必须到位。

  当然,必须明确的是AI监管绝对不是要遏制技术的发展,而是要通过合法的干预措施防范技术演进所产生的风险。也就是说,保障技术安全只是治理过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回归产业发展和价值引领层面,引导和保障人工智能产业良性发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目标始终和人类的价值观“对齐”,这才是AI监管的核心所在。对此,法律层面的规范和技术层面的防范都是监管的可行手段。

  立法进程应追赶甚至超过AI的演化速度。不论是在现有法律基础上“打补丁”,还是“另起炉灶”,推进AI监管的立法进程都应该跑在技术前面,法律的前瞻性才能抵御技术的风险性。当前,我国对AI的相关立法已经提上日程,人工智能法草案预备在2023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6月20日,首批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也已经出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26家公司、共计41个算法榜上有名。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相关立法能逐步完善。

  以技术防范技术,“用魔法打败魔法”。针对AI市场目前存在的乱象和问题,不妨通过更新升级防御技术,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以科技手段防范AI技术产生的一系列风险。比如进一步普及涉众、涉密、涉公等平台和服务商的数字鉴伪技术;完善和升级涉及政务、金融、消费等重要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漏洞,等等。

  在智能时代,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信息化趋势加速演进。发展与安全,看起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二元选择,实际上却是可以平衡的复合选项。主动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法律规范,平衡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福祉与风险,才能更好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造福人类。   (庹亚男)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聚焦广东高质量发展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都市新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文娱·体育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发力新能源汽车 驱动高质量发展
4S店当“大象转身”
电单车赔汽车钱何以获高赞
“异地修复生态”值得期待
此路不通!
未雨绸缪防范AI乱象
养老行业拿什么吸引年轻人?
莫被健康监测“绑架”
“种粮不如种草”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