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电单车赔汽车钱何以获高赞

  6月28日,上海市虹口区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电动自行车驾驶人邓某因闯红灯被正常行驶汽车撞飞,受了一点皮外伤。交警查明,邓某负事故全部责任,需承担跑车高达几十万的车损。该事故被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开披露后,底下多条留言被高赞。(7月4日光明网)

  在这起惊险事故中,相信双方的心情都像坐过山车:肇事者以为自己车损人伤,对方多少得赔一点,孰料非但一毛钱赔偿得不到,还得支付对方高额的费用;跑车司机原以为车破相、人破财,谁知一分钱不用掏,修车还有人埋单。

  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为何引起公安部交管局的注意,且被当作典型案例贴于官网?又凭什么获得那么多网友的点赞?根本原因在于,当地交警对这起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大家的固有认知。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一个虽非约定俗成却也心照不宣的原则就是“谁弱谁有理”,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只要非机动车一方(行人、自行车骑行者、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出现伤亡情况,哪怕机动车一方完全没有责任,有时也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赔偿。为啥?因为对方“弱”。

  法律不外乎人情。基于人道主义关怀,或者出于现实考量(机动车购买了商业保险),在不背离法治精神的前提下,执法者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给“相对弱者”适当的、合理的倾斜,并无不妥。过犹不及,若超越法律底线的偏袒,导致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两失,就不可取了。以实体正义论,若罔顾是非曲直论责任,一味要求机动车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而“放任”非机动车和行人,反而有可能制造一种反向激励,让某些人更加无视交通规则。出现这种结果,非但对机动车主不公平,对正常交通秩序也相当有害。

  公平正义是一切法律所追求的价值,是法律的精髓和灵魂。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剥离公平谈正义,否则正义也无从谈起。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谁有多少过错,谁就负多少责任,这才是公平,应成为共识。   (连海平)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聚焦广东高质量发展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都市新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文娱·体育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发力新能源汽车 驱动高质量发展
4S店当“大象转身”
电单车赔汽车钱何以获高赞
“异地修复生态”值得期待
此路不通!
未雨绸缪防范AI乱象
养老行业拿什么吸引年轻人?
莫被健康监测“绑架”
“种粮不如种草”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