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护绿水青山 传承历史文脉

增城荔湖美如画

  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身边新规 15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通讯员增宣

  众山环抱,一江穿城。增城被誉为“珠三角翡翠绿洲”,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厚,岭南水乡景色宜人。作为千年古县,增城文物资源丰富,是广州市的文物大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98处,金兰寺遗址和明代莲花书院遗址入选广州考古十大重大发现,多件增城出土文物入选广州考古百件精品。

  开展整改以来,增城区出台多个文件,建立健全工作保护机制,成立区级历史文化名城专项机构,切实提高保护工作水平。

  守护绿水青山。增城区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重要抓手,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绿化造林、林业产业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传承历史文脉。以文物保护为抓手,增城深入挖掘古村落、古驿道等资源,推动非遗绽放出迷人光彩,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赋能。

  让绿水青山永续增值,释放发展动能

  被誉为珠三角的“翡翠绿洲”、拥有“山清水秀”自然生态优势的增城,如何守住绿水青山?截至目前,增城全区林地面积113.86万亩,森林覆盖率50.09%。

  近年来,增城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重要抓手,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绿化造林等工作。

  创新“林长+”模式。增城区在推行林长制工作之初便创新建立“林河联动”机制,高效联合巡林巡河工作。通过开发“林河众采”小程序,打造“一平台、多终端”的林河治理模式。2022年,在建立“林河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林长+”管理模式,创立“河长+林长+检察长”联动协作机制,将水务部门、林业园林部门在执法查处领域的专业优势与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监督的制度优势结合,力争取得“1+1+1>3”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实现增城水生态环境和林业园林资源永续利用。2023年,又创新建立林长办与公安机关联合协作工作机制,压实相关职能部门管林护绿主体责任,有效凝聚公益保护共识。

  首创“产业林长”机制。出台《关于全面推行产业林长机制的工作方案》,动员经营林地面积大于500亩或年产值高于500万的承包户或企业担任产业林长,激活森林资源潜能,打造林业产业发展新引擎。

  保护古树名木,是增城区整改工作的一个重点。据介绍,增城区出台《增城区古树名木保护入村居“七个一”行动实施方案》,发出“一名党员认领一棵古树”倡议,由党员对全区2016株古树名木100%认领,打通古树名木保护“最后一公里”。

  如今,增城区绿水青山“颜值更高”,变成了“幸福靠山”。大封门森林公园获评为广东省首批林长绿美园,是全省11个单位之一、广州市唯一荣获“2022年广东省林长绿美园”称誉的森林公园。

  守护殷实文化“家底”,传承历史文脉

  增城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98处,其中省保3处、市保26处、区保76处,区登记393处。

  为厚植盘活这些珍贵的文化“家底”,增城区多措并举,不断创新、探索和实践,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力度,推进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飞泉洞摩崖石刻、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稼宝堂、增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增城学宫等7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实际情况分批实施文物保护修缮,有效缓解文物安全隐患问题,确保文物安全。

  据介绍,增城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健全长效运行工作机制,立足“标本兼治、长效管理”的目标,按照市、区两级整改工作部署要求,推进整改工作,举一反三,不断扩大成果运用,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监督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建立和健全制度36项,形成以制度解决问题、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以文物保护为抓手,增城深入挖掘古村落、古驿道等资源,积极协调“三旧”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之间取得良好平衡。其中增城区金兰寺遗址和明代莲花书院遗址入选广州考古十大重要发现;“竹林中共增城县委旧址活化利用项目”入选“广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入编《广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选编》。邓村石屋项目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作为非遗重点区域,增城提升非遗项目管理水平,通过开展非遗资源普查,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通过搭载文创、旅游、美食,联动线上线下资源,形成了榄雕展览、非遗文创大赛、非遗集市等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通过“非遗+品牌”“非遗+旅游”“非遗+文创”,推动非遗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理念在增城日益深入人心,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赋能的画卷正不断上演。

  聚焦

  以保护古树名木擦亮生态底色

  古树群资源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社会人文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2022年底,“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名单公布,广州永宁古树群当选。永宁古树群位于广州增城区永宁街陂头村后龙山。这里古树参天,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明代大儒湛若水在当地书院传教时,对其情有独钟,曾为钟氏祠堂亲笔题写“孝悌雍睦”一匾。古树群面积约230亩,优势树种为格木、椎树、山牡荆,其中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格木约300株。

  湛若水也曾多次提醒村民要注意保护后龙山古树。而后龙山正处于湛若水古墓园的景观带上,古贤与古树共同守护着这片热土。

  近年来,增城区多线程发扬古树资源优势,在永宁街打造古树公园试点,将古树名木和当地古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相结合,深挖湛若水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传说和人文故事,对原有的后龙山公园扩建升级,引入社会力量,完善公园内照明、休憩、消防等配套设施、景观设施和标志标识,实现从“外貌”到“内在”的整体提升。探索古树名木“活态”保护传承路径,结合当地村民群众一脉相承的爱树护树意识,对古树怀有的深厚感情,在《增城人文历史与自然遗产丛书》之《增城古树名木》一书中编入永宁古树群的基本情况、人文轶事及文化传说等内容,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介绍古树群,邀请画家进行古树主题采风,让古树“发声”,为古树“铸魂”。

  声音

  展现文化底蕴,留住增城根与魂

  陈克 广州市科普名师、增城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原主任

  增城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名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邑,增城出现过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如崔与之、湛若水、胡庭兰、郭继枚等,他们镌刻在增城史册中,传承着岭南优秀文化。

  除了名人,增城还有名物。增城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荔枝邮票”原发地,也是全省首个入选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荔枝产区。在历史长河中,增城人民在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城榄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貔貅、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畲族拜公祖图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大家都有意识地展现增城本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致力于留住增城的根与魂。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4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5版:评论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端午安康
   第A11版:端午安康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文化·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守护绿水青山 传承历史文脉
林克明旧居陈列馆揭牌
粤菜师傅评正高职称首设现场实操
广东三案例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