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多家共享单车平台陆续涨价。目前部分城市的共享单车价格已经涨至1小时6.5元,若不开套餐骑行卡,每天骑共享单车上下班,三个月就能买一辆自行车了。(6月8日《成都商报》)
共享行业的“烧钱大战”已成为历史。过去玩“免费骑”“低价骑”套路的共享单车,现在也开始正儿八经地跟消费者“谈钱”了。近几年来,每隔一段时间, “共享单车又双叒叕涨价了”的话题就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涨价”这两个字一现身,对部分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来说无疑具有有一定“杀伤力”。有不少网友就感叹,共享单车贵过公交、地铁,已经“骑不起了”。
应当说,自古以来的市场交易中,都有一个恒定不变的道理,那就是商家铁定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共享单车行业早期发展依赖的砸钱、烧钱来补贴用户的模式,不过是企业着眼于开拓市场的短期策略,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倘若把过去的低价优惠等同于这类共享服务的合理市场价格,指望单车企业一直维持低价,显然不切实际。而长期低价的结果,多半也会导致低质量的竞争,不利消费者体验。从这个层面来讲,共享单车市场在经历几番无序竞争的车轮战之后,价格回归几乎是一种必然。
不过,回归市场逻辑不是不讲用户体验。适当的涨价本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多数人也会接受,但对畸高的涨价消费者想必就不会买账了。当初共享单车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就是因为这种方式以较低的成本利用相应资源,满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如果价格一路飙升,上涨幅度超出了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合理范畴,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选择其他出行方式。长远而言,这样依靠收割消费者的单一模式缺少持续增长的动力,只会将自己拖入难以为继的运转轨道,对行业发展未必是好事。
说到底,大浪淘沙之后,共享单车企业要想继续在风口站稳脚跟,还得在创新商业模式上多下功夫,拓展更丰富的收入来源,而不只是依赖价格作为市场生存的工具和调节手段。如果罔顾消费者体验和感受,仅仅只是把涨价奉为盈利路径,实为涸泽而渔的短视之举,最终影响的是整个行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