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2岁的母亲,精神矍铄,乐观开朗。母亲虽说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箩筐,却见多识广,通情达理。那些伴其一生、满是土味、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的人生金句,成了我们姐弟仨受益一生的口头真理、传承后代的宝贵财富。
“吃饭伸懒腰,将来好不了。”母亲对我们一向要求甚严,不放过任何小节。小到坐姿、站相,大到做事、待人,都有讲究,不许任性而为、缺失礼貌。就拿吃饭来说,就有一堆不成文的规定。诸如人不齐、不动筷;身坐正、拒耍闹;手扶碗、慢嚼咽;好吃食、懂谦让;八成饱、停吃喝;吃饭毕、收碗筷等。她尤其不能容忍我们吃饭时不经意做出的叹气或伸懒腰的行为,轻则大声呵斥,重则筷子敲头。在她看来,吃饭叹气或伸懒腰,是一种懒惰的行为。连吃饭都感到厌倦、感觉劳累的人,将来能有个好?
“一起吃喷喷香,一人吃烂牙床。”这一金句形象生动、语意简明。母亲经常拿它教我们要摒弃自私之心、学会与人分享。在金句的潜移默化下,我们自小便养成了不吃独食的习惯。记得我参加工作那年,因家庭困难买不起自行车,姐姐宁愿自己步行上班,也要把她那辆飞鸽牌自行车让给我。
“不蒸馒头争口气。”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事要有韧劲、做人要有骨气。在我们姐弟中,我在青春期最为叛逆,常为一些小事与父母怄气。初二那年,我与几位不想读书的“朋友”玩到了一起,经常逃学,沉迷于扑克牌游戏,学习成绩急遽下滑。一天下午,有所察觉的母亲终于在邻村一间废弃的粮仓中把我逮个正着。回家后,母亲没打我,也没骂我,只是一个劲地对我说:“不好好读书,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啊!”说着说着,潸然泪下。母亲的泪水戳中了我心底的柔软处,让我幡然醒悟,悔恨不已。多少年来,每当生活、工作遇到挫折,我便会想起母亲这句话,进而在心中激起无穷的奋进动力。
“不怕慢,只怕站。”个子矮小的母亲,浑身充满了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韧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外出打工,姐姐进厂当学徒,5亩多地就这样扔给了母亲。插秧时节,整地、灌水、耙田、拔秧……所有的农活,由母亲一个人扛。实在忙不过来了,她把13岁的我、10岁的弟弟拉到水田,手把手教会我们插秧。在我看来,插秧是天底下最累的活。不到一个时辰,人便腰酸背疼,累得直不起身来。看身后白茫茫一大片水田,我和弟弟插一会,站一会,怨声连天,裹足不前。母亲见状,大声笑道:“知道粒粒皆辛苦了吧!不怕慢,只怕站。只要不放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只要不停步,再远的路也有尽头。”母亲的话,让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咬牙坚持。她以她独特的方式,给两个儿子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
“不是你的财,不落你的袋。”这是母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穷归穷,母亲却并不看重钱财,从不斤斤计较。但凡与乡邻、亲戚发生借贷、人情往来,都账目清楚。还钱时加上利息,还人情时涨上两成。16年前,母亲听说我升了职,那一年吃年夜饭,她严肃而郑重地对我说:“现在日子好了,要好好珍惜,千万不能犯错。一定要记住‘不是你的财,不落你的袋’这句话。”这些年,我谨记母亲教诲,牢牢坚守底线,不越雷池半步。
家庭是成长的第一空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导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母亲那些凝练人生智慧的金句,就如那些影响孩子心灵、塑造孩子人格的家训家风,能量无与伦比,价值无法估量,照亮了我们的前程,更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