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安全观是实现全球安全的基石

  政经观察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宋 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月21日,《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正式发布。文件写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旨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

  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中,核心理念与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文件指出,“习近平主席2014年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响应和广泛认同。这一安全观的核心内涵,就是主张秉持共同安全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主张重视综合施策,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协调推进安全治理;主张坚持合作之道,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谈判来实现安全;主张寻求可持续安全,通过发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的土壤。我们认为,只有基于道义和正确理念的安全,才是基础牢固、真正持久的安全。”

  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提升全球安全水平

  从古至今,国际关系的历史充满了各国的冲突、战争,并导致了军队和平民的大量伤亡。尤其是飞机、大炮等现代化武器出现以后,战争的破坏力更是成倍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交战双方采取了阵地战的形式,并使用了包括化学武器在内的各种新式武器,导致了上千万人丧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的死亡总人数则接近7000万。二战结束以来,尽管不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已经成为强有力的国际规范,并且建立了包括联合国安理会等在内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但冲突与战争仍然时有发生。尤其是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这样的一种全球安全局势,传播和内化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是实现全球安全的前提。

  一方面,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的理念可以有效化解国家间的利益争端。冲突和战争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各国之间存在利益上的争端,尤其涉及领土权益的归属、国家主权与独立等敏感问题时,武力往往是各国所能诉诸的最后手段。

  但是,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并不能带来安全,只会让争端双方陷入长期的相互仇恨和军备竞赛中。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启示我们,虽然各国的利益有分歧,但是无视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追求本国的利益最大化,只会让本国长期处于不安全之中。想要拥有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安全环境,就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而不能简单地基于实力和诉诸武力。实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可以通过搁置争端、求同存异的方式来务实解决。

  另一方面,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的理念可以有效化解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安全困境”是国际关系学科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在无政府状态下,由于各国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和相互信任,即便一个国家是为了提升本国的安全水平(而非对外扩张)发展军事力量,也会让其他国家感到不安全,从而导致国家间的军备竞赛。

  共同安全理念则意味着,各国对自身安全的追求不能绝对化,必须考虑其他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反对谋求单边安全、绝对安全,通过增强军事领域的透明度、积极参与国际裁军、重点增加防御性武器而非进攻性武器、明确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等方式,可以在不损害各国现有安全的情况下提升全球安全水平。

  总而言之,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也没有单边安全,只有让各国都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中,才能尽可能减少因为利益争端和安全困境所导致的冲突与战争。

  综合安全与可持续安全:夯实全球安全根基

  《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指出,“当前,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呈现更加突出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为了应对这些复杂多样的全球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必须综合施策,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治理能力、提升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出现各种全球安全风险的土壤、夯实全球安全的根基。

  一方面,坚持可持续安全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处境,提升其人民的生活水平,为这些国家的安全稳定提供坚实基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差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往往处于边缘位置,其国内的产业、就业受到世界市场冲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往往更加显著。由于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工人失业和极度贫困的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内部的阶层矛盾、民族矛盾和地域矛盾更加凸显,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又容易外溢成为地区和全球性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总的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能够让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升生产力,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确也需要更加合理的国际制度安排,建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就业,开始转向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愿意再提供所谓的国际公共产品,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市场准入和贷款支持的难度进一步上升,这些都不利于改变“全球南方”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处境。

  另一方面,坚持综合安全的理念,关注非传统安全对于各国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冲击,才能为许多全球性问题和危机的解决提供坚实基础。过去几年中,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了缩小南北差距、提升发展中国家治理能力的紧迫性。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等具有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为例,当前的碳排放问题并不仅仅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所造成的,而是应该追溯到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都属于“靠天吃饭”,面对各种极端天气时经常颗粒无收。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国内就可能出现大量的“气候难民”。目前,全球难民问题日益严重,跨国犯罪、人口走私、恐怖主义等现象有增无减,对于一些国家的社会治安、财政负担、边境安全等造成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已经明显出现“援助疲劳”,对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民生问题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只有秉持综合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理念,以发展促安全,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土壤,才能有真正长期的国际安全环境。

  新安全观:改善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

  正如《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所指出的,“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一国安全不应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我们认为,各国安全利益都是彼此平等的。任何国家的正当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不应被长期忽视和系统性侵犯。任何国家在谋求自身安全时都应兼顾其他国家合理安全关切。我们主张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倡导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不可分割,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不可分割,安全权利与安全义务不可分割,安全与发展不可分割,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从而实现普遍安全、共同安全。”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一旦成为各国广泛接受和内化的安全理念,将可以大大减少由于国家间利益冲突和安全困境所导致的各种矛盾、问题乃至战争。这一新安全观是中国在维护全球安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的重要贡献。

  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提出的新安全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赞同。接下来,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传播和内化新安全观。尤其是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代表的全球性大国,应该作出更多表率,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国际裁军谈判,遵守《联合国宪章》,构建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国内·国际
   第A9版:产业·医药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理论周刊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创·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16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新安全观是实现全球安全的基石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三重逻辑
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