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破解“数字骗局”

  一张普通的网络截图,一旦标榜为“数字藏品”,身价就能从几块钱炒到成百上千元。不少玩家经不住“高额回报”的吸引而“入圈”,直到钱打了水漂才发现自己实际是入了“坑”。(2月19日《法治日报》)

  近两年,因具有文化收藏价值和投资增值能力,“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藏品受到热捧。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盯上这一“商机”,设置层层套路、编织投资陷阱,给市场交易带来巨大风险。高额回报实际是“坑”,数字藏品背后的“数字骗局”值得警惕。

  现实案例就是鲜活警示。近日有媒体就报道了一起以发行“数字藏品”为幌子的诈骗案,涉案金额200多万元。据警方调查,涉案平台公司谎称所发行的“数字藏品”系“大师名作”,实际上都是来自一些普通画手的作品,以及直接从互联网上截图拷贝的图片,没有任何收藏价值和实际价值,也无法适用于任何场景。了解了事件原委,你说骗子的花招有多高明,倒也不见得,种种套路在过往的诈骗案件中并不少见,但仍有不少人上当受骗、损失惨重。究其根本,还是一个“利”字使然。

  骗子为利设局,而许多受害者正是因为受不住利益诱惑,才一步步落进了“数字骗局”。骗子大肆渲染数字藏品的价值,让所谓的“成功人士”大谈投资经,通过价格干预、肆意炒作,以掌握内幕、承诺回购、限量发行等骗术造成饥饿营销的假象,然后通过高位套现,掏了投资客的钱包。面对骗局,如果消费者一开始不为“一本万利、高额回报”动心,任凭骗子使尽浑身解数恐怕都无济于事。所以说,要想不被数字骗局“暗算”,关键还在于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莫被利益诱惑冲昏头脑。

  还应看到,普通截图之所以能冒充数字藏品被不法分子用以牟利,与一些消费者对数字藏品缺乏认知、盲目跟风投资不无关系。这提示我们,数字藏品是一种虚拟收藏品,因其特性在投资中更需理性谨慎。此外,市场规范才能惠利各方。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引导、完善监管,制定优化数字藏品发行管理办法,设立完善交易平台准入制度,大力惩治清理市场乱象,推动数字藏品市场规范有序运行,让“数字骗局”无处容身。                 (张冬梅)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3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4版:评论
   第A5版:专题
   第A6版:对话广州女企业家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度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16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畅通要素流动,助力乡村振兴
AI情书,繁采寡情
为“上门经济”系好安全带
以慈善之笔绘出城市温情底色
当心“副业培训陷阱”
老字号故事要有新讲法
预置非强制 软件莫“硬装”
如何破解“数字骗局”
政务服务就应禁说“服务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