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培育建设市级试点工业园,打造镇村工业园提质增效样板;实行差别化政策,倒逼低效工业园提质增效;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园区主动改、加快改……昨日,记者从东莞市工信局了解到,《东莞市镇村工业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印发。
根据《行动计划》工作目标要求,到2025年,东莞将争创3~5家省产业园、特色产业园,培育建设5~10家市级试点工业园、市特色产业园,打造“一镇一园”,推动低效园区改造提升和闲置空间盘活,拉动投资2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100亿元以上;力争引进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各类优质企业50家以上,新增规上企业200家以上。
引导镇村工业园主动改、加快改
东莞市工信局介绍,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开发利用,东莞可利用工业用地资源日趋紧张,现有镇村工业园布局分散零碎,地均产出低,对存量的工业园区的改造升级迫在眉睫。当下,推动镇村工业园改造升级、提质增效是东莞市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保障产业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市工信局介绍,《行动计划》拟通过实施镇村工业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镇村工业园提质增效为总目标,以园区改造升级为切入点,以“工改工”“工改产”为主攻方向,着力破解镇村工业园空间分散、产业低端、产出低效、管理粗放等难题,通过规划引领、试点建设、产业导入、分类管理、政策扶持等手段,引导镇村工业园主动改、加快改,以高品质空间承载高质量产业,推动形成产业集聚度高、经济贡献大、创新能力强、管理服务优、综合治理好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实现集约、高效、低碳、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同时,东莞将紧抓“连片融合改造、高质量产业导入、全生命周期监管”三个关键点,遴选一批改造意愿强、用地规模大、具有较强示范性的镇村工业园纳入市级试点工业园培育建设,通过全链条参与、全要素支撑,市镇共建打造工业园提质增效样板,探索可复制路径和可推广经验。
据市工信局介绍,《行动计划》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任务。包括优化园区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园区开发运营水平、引导优质产业资源集聚、健全园区综合治理体系等4个方面14条具体措施。
划重点:
优化土地利用模式
《行动计划》提出,东莞将大力推进连片“工改工”,各镇街(园区)原则上要谋划1个500亩以上的政府统筹连片“工改工”片区。加快推广“标准地”供应制度,在新改造开发区域先行完成区域评估,合理设定控制指标,完善产业项目准入要求,提高土地供应效率。鼓励园区工业项目“带项目”“带方案”招拍挂供应。
支持存量产业用地提容增效。一般工业项目容积率应不低于2.0,企业可按生产需要申请提高容积率,鼓励“工业上楼”。
推动闲置、低效用地回收、盘活。设立连片土地整备专项财政资金,用好用活投资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强化连片空间拓展资金保障。
开展市级试点工业园建设
紧抓“连片融合改造、高质量产业导入、全生命周期监管”三个关键点,出台东莞市试点工业园培育建设工作方案,通过市镇共建,加大对试点工业园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将土地审批、规划调整等市级权限下放至试点工业园所在镇街(园区),试点园区新增效益以一定方式“反哺”园区发展,专项用于园区建设,打造适应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产业空间。
到2025年,创建试点工业园5个以上,打造镇村工业园提质增效样板,形成可复制路径和可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全市镇村工业园提质增效。
探索多元化开发建设模式
引导各园区因地制宜,采用“政府主导、权利人自改、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等各类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改造模式。
鼓励镇街成立园区开发平台公司,支持平台公司做大做强。优先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主导园区开发或联合镇村资产公司共同开发;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积极收购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或产业园区。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工业地产运营商等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探索引进第三方机构负责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借鉴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经验,引入外资参与园区建设与运营,推动国际先进技术、高端制造项目在园区落地,提升园区发展层次。
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
在引导优质产业资源集聚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
引导园区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明确自身产业定位,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围绕东莞市重点发展的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四个支柱产业集群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五个新兴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链招商,制订产业链图谱和产业招商企业库,以“稳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重点引进链主型企业和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的配套企业,推动形成“链主带配套、配套促链主”的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格局。结合园区特色,认定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较高、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市特色产业园,并争创省特色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