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近年来,戴在孩子手腕上一寸见方的智能手表,因功能实用、趣味性强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而随着市场蓬勃发展,儿童智能手表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引发诸多关注。(2月7日《工人日报》)
“加法法则”在儿童智能手表的产品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定位置、加好友、发朋友圈……这些功能使得智能手表越来越接近手机。诚然,智能手表定位置、打电话等功能,可以在儿童上下学途中、外出玩耍期间等家长无法完全到位时发挥一定的“加护”作用,延长家长对孩子的保护线。然而,随着智能手表市场的蓬勃发展,儿童智能手表产品设计在“做加法”的轨道上越行越偏,由此引发的负面问题也日益浮现。
首先是功能冗余令人诟病。像手机预装程序一样,很多儿童智能手表还预装了故事、聊天、音视频等应用程序。这些设计虽然满足了功能细化和趣味丰富的产品要求,但却有可能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增加儿童沉迷的可能性。其次是诱导消费令人无语。不少儿童智能手表的软件设置了免密支付、自动扣款的功能,这一设计极易诱导辨别能力尚未成熟的儿童在不知情状态下消费。最后是隐私泄露令人担忧。去年,“3·15 信息安全实验室”测试低配版儿童智能手表,发现恶意程序可轻松进入,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录音等隐私信息被轻松获取。
随着智能手表逐渐成为儿童“标配”,以上颇多问题并非个案,而是困扰不少家长的普遍性问题。事实上,儿童尚处于认知、辨别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弱的阶段,家长购买智能手表的出发点本在于方便联系,为自己与儿童之间增加一层“加护网”,但如果手表功能过于冗余且存在安全隐患,这就不仅仅是产品设计本末倒置的问题,而是它有可能成为隐患滋生的导火索,反而是给家长和孩子“加负”。
由此可见,智能手表的功能开发并不能一味“做加法”,而是应当谨慎适度。对于生产厂家而言,必须牢记一点:产品更新迭代固然是市场常态,但儿童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遵循高而严的标准,适度开发优于盲目升级。 (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