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即慢慢地走,慢慢地走远。可以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时空变化,也指抽象的距离。比如,一个人的行动方向或结果,与外界甚至其本人预期目标日益相左。
渐行渐远,就像坐看云起、在水一方等词汇一样,意境丰沛悠远,画面唯美动人,且都很有年份感,透出历史的沧桑味。
渐行渐远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玉楼春·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渐行渐远内涵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古今不可同日而语。在古代,亲朋一旦渐行渐远,再加上“渐无书”,就会杳无音信。而今天,即便浪迹天涯海角,仍能借助电话或者微信随时联系,还可视频聊天。
有些渐行渐远是无上荣光,比如偏远乡村农家子弟考上千里之外的高校。有些渐行渐远叫人伤感,比如两个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因观点不合而形同陌路;或者一对相爱的夫妻,因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琐事吵闹不断,最终劳燕分飞。
渐行渐远,似乎是人生的常态。从呱呱坠地起,每个人都要慢慢地长大,我们总与儿时、童年渐行渐远。从幼儿园至小学再到大学,而后参加工作,乃至远赴他乡追寻梦想,我们与父母、亲人,与故乡的一草一木渐行渐远。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令多少为人父母者动容。尽管如此,千千万万的父母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远走高飞”。“好儿女志在四方”,尤其在现代社会,能够远行闯荡似乎是儿女有出息的标志。
对我母亲而言,我这大半生,有两次让她心理发生激烈波动的渐行渐远。第一次,是我十六岁那年,考取师范,吃上“商品粮”,走出家乡小山沟。当时,这事在我们村引起不小的轰动。守寡多年的母亲因之扬眉吐气。第二次,在我三十六岁那年,我与老家的工作挥手作别,远赴南方谋生,人生重新开始。有次休假回老家,母亲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把你养活大了,你就像雀儿一样,飞得远远的!”
说这话时,母亲神色平静,波澜不惊,颇有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况味。而我,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眼角不禁泛起泪花。
(涂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