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发光的大鱼,从古镇的街道上游过,红白相间的鳞片翕张,鱼身不时摆动。大鱼眼睛是绿色的,散发着莹莹的光,鱼头上还有一个清晰的“王”字。鱼背上有高耸的背鳍,放射状的尖角尤为威武。在鱼腹下有一簇人影闪过,他们托举着大鱼,恰似一丛涌动的黑色波浪。
这一梦幻般的场景,是我2016年来到安徽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所见的“嬉鱼灯”。村民抬着鱼灯在古村中前进,在鱼灯的照射之下,街道两侧的房屋墙壁被照亮,变成了流光溢彩的通道。而更深处的村庄还在黑暗中沉睡,古宅的屋顶在黑暗中排列到远处的天空。嬉鱼灯的队伍走到河边时,大鱼的影子倒映在水中,这些鱼算是真正游到了水里。那时节,岸上鱼在走,河中鱼在游,难分彼此。
视觉的奇观每年一次,汪满田村的嬉鱼灯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共计四天。这种习俗可视为元宵灯节的变体,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句子,说的便是鱼形和龙形的花灯,舞鱼灯、舞龙灯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更为古老的传统之中。
汪满田村的鱼灯颇有古风,其体型巨大,最大的长七八米,高约三四米,共有四到五节,节节活动,在舞动时可以呈现游动之姿态,甚至有专人负责摆尾。大型的鱼灯需要二十多人才能抬起。
鱼灯是用竹条做骨架,棉纸糊成外形,再施以彩绘,红绿是主色调,在鱼嘴、鱼眼和背鳍上有火焰纹点缀,体现出传统吉祥纹样的趣味,也暗示着这是一条“火鱼”,带有火的属性。鱼腹内有蜡烛上百支,一起点亮才能把鱼灯照亮,但也不会烧坏鱼灯。只是蜡烛火力难持久,到了村口还要换蜡烛。鱼嘴内有喷火装置,能喷射火焰。
当地人称这种活动为“嬉鱼灯”。“嬉”在这里有玩耍、嬉戏之意,在嬉鱼灯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开始了无拘无束的游戏。尚未遭受现代“光污染”的古村里,鱼灯在黑夜里格外璀璨,来自古时的鱼灯,悄无声息地游到了今天,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外部世界日新月异,大山深处的村庄却藏在时间褶皱中。
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的鱼灯尚不是全部,只能算是嬉鱼灯活动的前奏,经过这两天蓄势待发,到了正月十五,全部鱼灯出场,嬉鱼灯推向了新的高潮。到了正月十六这天,也就是嬉鱼灯的最后一天,才迎来了欢乐的顶点。村里所有的鱼灯一齐出动,来到村口被称为“火镜”的地方聚集。“火镜”俨然是全村的中心,众人敬畏的一处所在,群鱼向“火镜”点头鞠躬,祈求平安。至此时,才是嬉鱼灯最为热闹之时,鱼灯聚集,鱼头攒动,人群欢闹,礼花冲上天空,锣鼓和爆竹争相炸裂,群山环绕中的汪满田村沸腾了。
鱼灯会后,熄灭蜡烛,那些鱼灯在祠堂里隐入黑暗,它们将沉睡一年,直到下一届鱼灯会的到来。
(盛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