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南沙“尖刀班”在管控区住帐篷:打伞睡觉、手机照明

“志愿者和群众是同一条战壕里的”

尖刀班的别样“露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达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文宇

  “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战胜此次疫情,回归正常生活……”来自南沙黄阁的胡志海在支援海珠龙潭片区防疫工作后的记述中这么写道。在11月5日到11日的一周时间里,胡志海和其他9位来自南沙的志愿者组成了“尖刀班”,住进了龙潭片区疫情最严重的区域,肩负了转运、核酸检测等抗疫工作。

  尖刀班的别样“露营”

  五张简易折叠床、几片蚊香、一盏节能灯和一把大风扇,几乎就是“尖刀班”在管控区临时帐篷里的全部“家当”。记者在现场看到,十个帐篷被设在一个小型广场上,帐篷内闷热异常,穿着厚重的“大白”服装,在帐篷里待几分钟就会大汗淋漓。节能灯要是没电,队员们就要用手机照明。

  “住在帐篷里,走过一条百米小桥就是疫情严重的第3网格和第4网格,这样我们可以随时过去,工作方便。”胡志海看到的却是帐篷生活的“优点”。

  不巧的是,从5日晚上到6日早上海珠区雨势不停,帐篷开始漏水,队员只能把伞打开,在“嘀哩哩”的雨声中,尖刀班的队员们度过了第一夜。后来帐篷加上红白蓝塑料布,漏水问题就解决了。队员们居住的小广场区域没有自来水和厕所,从外面接来水管并安装简易流动厕所后,洗澡和“方便”问题也解决了。

  让人惊叹的高效“尖刀”

  转运病例是片区工作的重点难点。从6日下午两点半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半,胡志海带领三网格尖刀班的9位队员完成了153名居民的转运——这样的高效让指挥部惊讶——原本安排的“下半夜分队”都不需要出动,就完成了当天转运任务。高效背后,尖刀班有“秘诀”:两人一组逐栋逐层,逐家逐户一人敲门和递口罩,另一人递鞋套等,然后逐一通知居民下楼,由楼下的两位队员“接力”,一人在转运队前带路,另一人在队尾确保所有病例全部上车。

  还有上门核酸检测的任务。11月10日,尖刀班兵分两路,全天一共协助上门采集核酸1896人。由于前期转运和派送物资等服务“经验”丰富,队员们对网格的地理环境已经熟记于心,任务同样高效完成。

  在志愿服务中,让尖刀班队员感受至深的是他们的“作战”并不孤单。“医护人员一开始说‘你们听我们安排’,到最后都把我们称为‘南沙的兄弟’了。”群众的配合和支持更是让队员们感动,上门进行核酸采样时,不少居民会说‘谢谢’,防护意识比较好的群众还会主动帮队员们喷酒精消毒。“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志愿者和群众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我们能够一起战胜疫情。”胡志海说。

 
     标题导航
海珠康鹭片区垃圾清运环卫工:做好防护、消杀到位就不怕~~~
从中山奔赴广州抗疫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吴琼君:~~~
南沙“尖刀班”在管控区住帐篷:打伞睡觉、手机照明~~~
~~~
肿瘤患者转运专车穿行管控区~~~
收到一份“意料之外”的爱心蔬菜包~~~
番禺区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的首个清晨~~~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同舟共济 同心抗疫
   第A5版:同舟共济 同心抗疫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深度
半天处理垃圾超50袋
人需要相互支撑
“志愿者和群众是同一条战壕里的”
提灯而往 逆行追光
3天服务超200人次
他捐出480瓶水和4万个口罩
道路忙起来 人气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