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以表彰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揭晓获奖者时说,埃尔诺因文学创作的“勇气和敏锐度”而获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从自身经历汲取题材
如今已82岁高龄的安妮·埃尔诺1940年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过童年。她从小家境贫寒,父母经营一家小咖啡馆兼杂货店,勉强维持生计。安妮·埃尔诺起初在中学任教,后来就职于法国远程教育中心,退休后继续写作。
自身的人生经历让安妮·埃尔诺的文学创作密切关注普通人。安妮·埃尔诺曾表示,一名小说家的天职就是讲述事实。她的作品大多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题材,她的写作方式让她获得了两极化的评价,批评者认为她过度暴露个人私事,赞赏者则认为她通过描写平实的生活让文字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
安妮·埃尔诺是法国当代一流作家,但中国读者对安妮·埃尔诺知之甚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分析其中原因有三:首先,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数量不多。其次,因为她的作品背景设立在二战结束后的欧洲,书中描写的欧洲跟中国人理解的欧洲有距离。“同时,安妮的作品粗看比较零碎,是一种自述的写作方式,中国读者看书讲究承上启下,这跟我们平时的阅读习惯有关系。”何建明说。不过,在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公布后,安妮·埃尔诺的作品受到中国读者的追捧,在某购书网站购买其中文版《悠悠岁月》需要预订。
《悠悠岁月》创“无人称自传”体裁
埃尔诺从1974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出版了约十五部作品,代表作有《空衣橱》《位置》《一个女人》《单纯的激情》。安妮·埃尔诺的长篇小说《悠悠岁月》此前已有简体中文版,并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书中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从头到尾都不用人称‘我’,而是采用第三人称、也就是无人称的泛指代词来表示‘我们’,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发现原来我们是这样生活过来的”。大到国际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和很清晰的记忆。
其实不仅是法国人,即使是中国读者也会感到亲切,因为书中描写的种种社会现象,例如家庭中的代沟、地铁里的拥挤,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新产品等,都是我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现实。
《悠悠岁月》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吸取了莫迪亚诺等人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表现手法,采用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对创建二十一世纪的法国新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一创举使《悠悠岁月》成为一部先驱之作,也使埃尔诺当之无愧地跻身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致中国读者》回忆第一次来中国的情形
诺奖消息传开后,安妮·埃尔诺的《致中国读者》一信被大量转发传播。
实际上,这封信是2010年安妮·埃尔诺得知《悠悠岁月》中文版获得“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时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回信,人民文学出版社请译者吴岳添翻译后放在书中。
在这封信里,埃尔诺讲述了自己和中国的缘分,回忆了自己第一次到中国的情形。
她写道:“我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闹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园的宁静中漫步。我在最新式的高楼旁边呼吸着平房的气息。我注视着一群群小学生,被货物遮住的骑车人,穿着西式婚纱拍照的新娘。我怀着一种亲近的感觉想到‘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历史不一样,但是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我会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小说《悠悠岁月》——译成你们的语言使我充满喜悦——能使你们,中国朋友,接触一种法国人的记忆。一个法国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人的人所熟悉的记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