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算好“景区免票”这笔账

  “十一”长假将至,不少景区继续实行免门票政策,有的景区在免门票的同时还将一些服务项目同步降价。业内人士表示,从长远看,景区旅游应从“门票经济”走向“综合经济”。(9月22日《工人日报》)

  随着全域旅游深入发展,依靠门票收入“啃老本”的发展模式已然过时,摆脱“门票依赖”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新趋势。由此,各地景区纷纷掀起降价潮,不少景区甚至开启了“免费模式”。一些景区免费开放后成功“出圈”,综合收入不降反升,发展喜人。杭州西湖景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门票收入的减少通过游客在其他业态上的消费增加获得弥补,游客人数和综合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还带动了周边地区产业发展。

  有统计数据表明,旅游产业链效益约为门票价值的7倍。如今,门票收入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在降低,二次消费带来的综合收益不断提升。这笔账值得好好算一算:如果简单算门票收入的“小账”,景区减免门票显见会减少当期收入;但从旅游经济、地方经济的“大账”来算,门票减免背后则是“舍小得大”的智慧。这有助于发挥景区的“酵母效应”,丰富“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走向“综合经济”,把旅游市场“蛋糕”越做越大。

  对游客而言,景区减免门票是一种利好,但能否直接促成游客出游、转化为旅游消费,仍有不确定性。比如说,景区周边配套差、其他消费高,即便减免门票,恐怕也难有太大吸引力。对景区来说,以门票减免撬动旅游经济,也没那么简单。换句话说,减免门票本身不能与综合效益提升直接画等号,还面临重重考验。比如,景区服务能否降价不降质、景区营收结构是否多元、旅游产业链是否完备、旅游环境是否安全有序等因素,都影响着景区的成长速度、发展前景。

  因此,“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缺一不可。摆脱“门票经济”的步子如何迈、迈多大,需要景区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量。景区当算好长远账、得失账,适时摆脱“门票依赖”。与此同时,不能只在门票价格上做“减法”,还要在擦亮景区特色、优化服务体验、延伸旅游产业链等方面做“加法”。如此,景区的引力才会越来越强,效益提升才更有保障。

  (张冬梅)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大湾区观察
   第A6版:非凡十年 广州答卷
   第A8版:非凡十年 广州答卷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穗月留声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广东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娱·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向高而攀,奋力铸就南沙新篇章
整治电动车安全隐患要“打七寸”
让彩礼回归“礼”性
《脱口秀大会》为何“不好笑了”?
乡村对青年更“香”意味着什么
别让网购毒蛇的悲剧再发生
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发展新动能需要更多“创客”
算好“景区免票”这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