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提高院士遴选质量,更好发挥院士作用,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9月6日新华社)
山高人为峰。两院院士在普通公众的眼中,无异于泰山北斗。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孙家栋、钱三强、黄旭华、袁隆平……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名字,像一座座巍峨的山峰,耸立在中华大地之上,他们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厚的学术造诣,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彪炳千秋的功勋。可以说,院士是我国科研队伍的领军力量,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学高为范、行为士表。院士称号是国家对优秀科学家的一种肯定,是学术界殿堂级的荣誉,稀缺性决定了含金量。因此,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两院院士都具有极高的关注度与号召力。因为如此,亦让院士制度长出许多“赘物”,比如行政化、功利化,违背制度设计初衷。表现为:一些非学术因素在暗中影响院士增选;一些地方和部门“众星拱月”,给新当选院士过高的福利待遇;个别院士兼职过多、社会活动过滥。
兴利除弊,唯有深化改革。我国院士制度起步较晚,实施过程出现一点瑕疵在所难免,一些国家科学院院士制度运行机制比较成熟完善,有些经验可作为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参考。事实上,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脚步早就启程。早在2012年院士增选时,中科院等部门就提出改进院士制度的几项原则,包括保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物质利益挂钩;坚持院士增选工作的独立性和学术性,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必须把好“入口关”与“出口关”。院士遴选制度改革、退出制度建立,有助于院士称号向本位回归。以遴选工作为例,可以考虑从推荐提名、资格审查、候选人公示到院士投票等全过程,进一步提升“透明度”,做到全程公开透明,并引入同行及社会监督,倒逼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比如公示环节,有学者提出,既公示候选人的相关基本情况,也公示提名或推荐人的相关基本情况、提名或推荐理由以及研究成果。晒一晒提名或推荐人的基本情况和学术背景,将有助于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干预。
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必须加大院士头衔去“利益化”。现实中,一位科学家一旦戴上院士桂冠,各种资源便迅速向其周围集结,新晋院士便拥有了强大的学术权力和资源调动能力。院士称号与各种利益关联、捆绑,日益深化、牢固,回归荣誉性、学术性难免遭遇一些阻力。短时间内,院士称号完全不与物质利益挂钩、不与科研经费挂钩不太现实,但通过持续做“减法”逐步缓解“利益化”之痛是可能的。比如,可规定院士在为政府提供科学或技术服务时不获取个人报酬。
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维护院士称号纯洁性,让科技报国的传统薪火相传。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