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繁星盈天——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在郑州举办

南越王博物院7宝亮相

玉剑饰
“万岁”瓦当
“蕃禺”铜鼎
银盒

  日前,南越王博物院藏4套(共7件)文物珍品北上郑州,与全国各地荟萃而来的珍宝共聚“繁星盈天——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评选出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王墓双双入选。

  南越王博物院发布消息称,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延续,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文物局和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繁星盈天——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于9月1日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开幕,展览将展至11月30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霍雨丰、黄巧好

  供图/南越王博物院

  这个展览精选出来自全国的600多件(套)文物展出,南越王博物院的文物银盒、“蕃禺”铜鼎、“万岁”瓦当、玉剑饰等珍贵文物亮相,这些文物均出自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王墓。

  “蕃禺”铜鼎

  广州古称番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三郡,番禺既是南海郡治的所在,也是番禺县治的所在,赵佗建立南越国,以番禺为都城。

  南越文王墓出土400余件青铜器,其中有7鼎、1壶、1匝在器身或身盖上分别刻有“蕃禺”或“蕃”的铭文,有的铜鼎在盖上刻有“蕃禺”,而腹部刻“蕃”,这是全称与省称同在一起的实例。

  另外,秦、南越国期间的“蕃禺”,“番”字都带草字头; 到东汉时期的“番禺”,“番”字都去了草字头。

  玉剑饰

  剑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兵器,以玉来装饰的剑称为玉具剑。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具剑是东周时期的。早期的玉具剑通常只饰有1件或2件玉饰,一般不超过3件。西汉时期出现完整的玉具剑,附有一套4件玉剑饰,但目前学界对之的称谓并不一致,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有的称为“首-镡-卫-摽”,也有叫“首-格-璲-珌”,还有的写作“首-格-璏-琕”。南越王博物院采用的叫法是“首-格-璲-珌”,系沿袭早些年出版的《广州汉墓》一书中对玉剑饰的命名而来。

  这4件玉剑饰,剑首和剑格安装在剑身上,而剑璲和剑珌则安装在剑鞘上。剑首主要是为了方便持握,以及防止剑脱手;剑格防止激斗时手部滑向剑刃;剑璲主要是为了扣在身上;剑珌主要是为了保护剑鞘。

  出土58件玉剑饰的南越王墓,在海昏侯墓发现之前,曾经一直是出土玉剑饰最多的汉墓,目前也仍高居第二位。

  银盒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它与我国古代金属铸器有明显的区别,其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中国容器的传统风格迥异,中国古代传统的青铜铸造工艺属于范铸技术,通过模具来创造出金属器上的纹饰,而南越王墓的银盒是用锤揲法在金属器上压印出凸瓣纹。锤揲法又称为“打作法”或“锤鍱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金、银质地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将金银打出各种形状。用“锤鍱法”制造的器物要比铸造耗用材料少,也不像铸造器物那样需要多人分工合作,可单人独立完成,故在质地较柔软又十分珍贵的金银制作中极为盛行。这种“锤鍱法”在古代欧洲、中东等地广泛运用在器物之上。

  银盒中装有圆形颗粒状,直径约0.3厘米,已结成小团块,呈灰黑色,无味,经化验,已全炭化了,共重52.4克。

  “万岁”瓦当

  据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文字瓦当最早出现于秦汉之际,文字内容复杂多样,其中吉语类文字瓦当最为常见。秦平定岭南后,为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赵佗建立南越国,在岭南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使得中原文化、华夏文明在南越大地进一步推广并得到认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万岁”文字瓦当,应是受到来自中原地区文字瓦当的影响,体现了南越国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原文字瓦当的继承与发展。自1975年以来,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中心,以及在汉代蕃禺城周边,考古发现了大量“万岁”文字瓦当,年代涵盖南越国时期至东汉时期。

 
     标题导航
“繁星盈天——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在郑州举办~~~
深耕少儿流行声乐教育十余年~~~
~~~
~~~
~~~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加油 开学季
   第A6版:都市新闻
   第A7版:文娱·闲情
   第A8版:体育
南越王博物院7宝亮相
方雨儿:学唱歌,基础扎实是首要任务
老了的美好
儿时的美好
名家金句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