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抓好分类管理,破除“千校一面”

  评论员观察

  究竟怎样才能公平、客观地评价大学的办学水平?近日,江西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从构建高校分类体系、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实施高校分类评价出发,加快推动高校内涵特色发展。(8月11日《科技日报》)

  江西的做法并非首创,近年来,高校分类管理已在我国遍地开花。没有多样化的学校、多元化的教育,就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人才。长期以来,学科、专业、教学、管理雷同造成的“千校一面”问题,弊端明显、颇受诟病。由此引发的跟风设置门槛低、投入少的热门专业,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对不上”,“连锁店式”办学,“照搬移植式”课程设计,片面追求规模发展和综合转型等诸多问题,值得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换句话说,教育是为了培育人,而不是制造器物。教育就是培育种子的过程。高校只有找准定位、精耕细作,才能育出好种子、结出好果子。如果高校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学生变得“千人一面”,那显然背离高校育人的根本,不符合人才发展的规律,更无法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由此,推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剑指“千校一面”,正是对高校特色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破除“千校一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客观来看,这一问题成因复杂,管理模式和评价导向趋同被认为是其主要成因。由此,破除“千校一面”必须抓住关键、瞄准重点、精准发力。

  为此,要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加快构建多元评价、分类评价体系,通过分类评价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高校办出特色。比如,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的绩效评估、诊断分析和价值发现等功能;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对高校评价的最重要内容,把高校社会贡献作为重要一环;加快破除“五唯”,进一步扭转功利化倾向,等等。同时,以分类管理激活内生动力。通过设置不同赛道,让高校发展从“一列纵队”变成“多列纵队”,推动同一类型内竞争、不同类型间合作,进而让更多高校拥有“显示度”、找到“存在感”,进一步强化高校特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人才辈出、人才济济的良好局面。

  好大学的标准不止一个。高校发展理应“量体裁衣”,而非根据统一标准“削足适履”。以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为抓手,鼓励大学按照自己的特色去发展,让不同类型高校在各自赛道上赛出特色、赛出水平,既是教育之需,亦是人才之幸。对此,我们不妨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张冬梅)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娱·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预警机制护体,让骗子无法近身
数据“活水”流动,经济活力涌现
主播岂能带“假货”
抓好分类管理,破除“千校一面”
“积分超市”让爱心“双向奔赴”
让虚假中医药广告无处藏身
虚拟偶像给真人明星上一课
微评
警惕“隐形变异培训”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