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夏天有什么值得人期待的事情,我想纳凉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件。
秦观写过一首纳凉诗:“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古人夏日里消暑纳凉的画面来。遥想诗人执着一根竹杖朝着树荫急急而奔,在画桥南畔觅得一处阴凉之地,支起胡床,待一觉醒来,明月东升,船笛参差,池里的莲花暗香浮动,让暑意减了几分。
王维也有一首纳凉诗:“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那万株乔木,千条清流,豁达长风,缱绻涟漪,让人未见清风,凉意自生。读罢会不自觉地就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场景中:坐在涧石上,把脚伸进溪水里,不为洗,只为那水中的汩汩凉意。
现代人也有纳凉的习惯。今年夏天之热成了一个关注话题,如何纳凉?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待在空调房里。我回想起小时候,那时我家还没有空调,纳凉是将自己放归大自然,在那里找寻消暑玩耍之乐。
纳凉方式不拘一格,好的境界,除了能消暑,还要能消闲,能感受到诗意与趣味。
白天纳凉,我会躲树荫下,一碗凉茶,一把大蒲扇,听着三五只鸣蝉不成调的曲子。若在山野间,还可以戴上斗笠跑至山腰处,找一株老树,躺在树下望着天空,流云在变化;或坐在溪水边的亭子里,有阵阵凉风吹来。
江南是“水乡”,孩童多半打小就会游泳,或在水里闹腾一番,或浮在水面上。对于孩童来说,戏水是消暑一个极好的方式。
夜间烈日走了,纳凉要有趣许多,庭院是人们常待的地方。虫儿出洞,蛙声四响,人们吃过晚饭,闲来无事,打几桶井水浇在脚上、地面上,让暑气随着脚上的丝丝爽意一点点散去,再将西瓜吊在井里,捞上来的时候能多几分清凉味道。大人们没有闲着,除了聊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不忘照顾孩子的情绪,说几个故事,数几颗星子,时光便慢悠悠地过去了,暑气也渐渐地消散了。
枕水而居的人家则会在夜色阑珊时觅一条小船,问流水借点凉意。现在荷花开得正好,月光下赏荷别有一番味道。桨声欸乃,暑意尽消。
从“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变的是纳凉的方式,不变的,是人心里头的自在。 (潘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