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期间调研当地特色文化、历史古迹,就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10月,总书记在视察广州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今年是广州获批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40年走来,广州在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中守护着城市的根和魂。广州的历史文脉生长于参天木棉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等红色文化资源,滋养着这座英雄城市;广州的历史文脉绵延于巍巍云山间,南越王宫博物馆的一件件文物里、恩宁路骑楼街的一幢幢老宅子中,藏着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密码;广州的历史文脉随着珠水流淌千年,“海不扬波”的黄埔古港、伫立珠江口的航标琶洲古塔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唯有在深刻理解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其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并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怀着对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的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广州在文保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锦纶会馆整体平移保护开创国内先河;秉承“修旧如旧、新旧融合”的微改造理念,对永庆坊的老旧建筑进行修复活化,让这里成为展示岭南传统文化的窗口;将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活化利用为广州铁路博物馆,为百姓留下城市的记忆……面对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时代命题,广州用细心、耐心与巧心“绣”出了一幅保护与发展并重、“老”与“新”相得益彰的美妙画卷。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在保护有形的历史同时,不能忽视传承无形的精神。一座城市的精神,植根于历史文脉中,又体现于城市现实、引领着城市未来。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和创新文化为广州的城市精神绘上了一层鲜明底色——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这让广州总是有一股“劲”。正是凭着这股“劲”,广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一路乘风破浪:打响全国价格“闯关”第一枪,诞生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万元户,大胆改革出租车、市民打的“扬手即停”……要充分讲好广州改革开放故事,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好,为新老广州人鼓劲,激励他们拼搏奋进。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要激发新活力,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既为创新,自是不拘一格。或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与时代共舞。如,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结合5G云计算、AR/VR等技术,将北京路骑楼搬上虚拟空间,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遗嘉年华。或创新传播平台,发广州声音。在广州文交会、国际纪录片节等文化盛会“催化”下,大批“广味”十足的高质量文艺作品迎来高光时刻。通过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从都国际论坛等重大交流平台,广州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岭南文化故事。变的是外在表达、传播形式,不变的是历史文脉之内核;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之间,广州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质得以凸显,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持之以恒地在坚守“不变”中留住乡愁,在创新求“变”中激发活力,广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必定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广州日报评论员 胡俊)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系列谈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