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不负总书记深情牵挂

让广东大地青山常在
秀水长清空气常新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答卷

  盛夏时节,广东大地,蓝天、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绿色发展催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也让生活处处是美好成为现实:广州塔靓丽高耸,市民迎着珠江清风畅快骑行;茅洲河碧道延展,黑臭滩涂蝶变的湿地公园花草摇曳;练江边乡村静好,迎来游玩打卡的游客。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对广东大地的山山水水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三次来粤视察中,都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全面覆盖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为推进美丽广东建设、实现更可持续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广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

  如今的广东,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转变发展理念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在外‘流浪’那么久,终于回家了!”深圳市体工大队大队长夏哲顺清晰记得重回茅洲河训练皮划艇时的激动。此前因水质不达标,皮划艇队无奈常年在外训练。随着茅洲河治理取得成效,2020年运动员们首次“回家”训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创造了无数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却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旧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的局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来粤视察时对于补齐生态欠账曾作出明确要求。

  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思路的紧迫性,广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将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纳入“1+1+9”工作部署统筹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以上率下、高位推进。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担任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总指挥、总指挥,挂点督战污染最重的茅洲河、练江,带动全省8万多名五级河(段)长,以及民间河长“拧成一股绳”,力破“九龙治水”难题。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广东成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零容忍”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生态损害赔偿、污染举报重奖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格局日益形成。

  毗邻港澳,接壤多个周边省份,着眼于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来粤视察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

  同一蓝天下,共饮一江水。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广东积极与港澳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粤港澳珠三角空气监测网络,联合收紧排放标准。针对跨省河流,广东推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协同周边省上下游共治,推动九洲江、东江、汀江—韩江3条跨省河水质改善。

  抓住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各地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结构。在广东沿海经济带,汕头、汕尾、阳江等广阔的海岸线上,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蔚为壮观,去年全省新增海上风电装机549万千瓦,推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到2021年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标,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完成“十三五”时期碳强度下降20.5%的国家目标。

  啃下最硬“骨头”

  超常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视察广东时明确提出要补上生态欠账,广东下定决心下大功夫补齐生态欠账,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以超常规力度毅然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应对水污染,广东探索出流域综合治理、“大兵团”作战等战法。针对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国企、省企作为“主力军”,超常规建设各类治污设施。在茅洲河,深圳以“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的决心推进,高峰期施工作业面1200多个;在练江,汕头段高峰期流域内一线施工人员达9000多人。

  到2019年10月,茅洲河、练江这两条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在黑臭数十年来首次消除劣Ⅴ类,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成为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美丽注脚。

  以治标推动治本,治污大项目带动环境治理大提升,全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超2900万吨/日,污水管网长度超7万公里,相比2018年分别增加41%、33%,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一座座污水处理厂从源头截住污染,斩断“黑龙”。

  绿水倒映蓝天,“广东蓝”屡次刷屏朋友圈。

  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广东PM2.5浓度在全国率先达标,并在2018年转入“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的新阶段。

  强化源头减排,广东强力淘汰落后产能,整治数十万家“散乱污企业”,推动重点产业改烧天然气。针对臭氧前体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建立省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攻关攻坚中心,推动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治理。

  随着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面完成,基本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8.7%。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广东不断提升固废、危废处置能力,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到2020年,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结果获评“优秀”等级。2021年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取得新进展,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坚持生态惠民

  换来美好生活增添发展活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粤视察时,曾深刻指出,“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广东立志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更多父老乡亲享受到生态产品和发展红利。

  以河长制为抓手,广东修复水生态,打造万里碧道,接续治理中小河流,推动曾经的“垃圾河”“洪灾河”变成风景带和生态廊道。到2021年底,广东已建成2900公里高标准碧道,今年碧道建设被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中,截至5月底已累计建成超800公里。

  森林进城,身边增绿。华南国家植物园落地实施,加快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在广东,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森林小镇星罗棋布,带去更多生态福利,推动生态屏障不断巩固,人居品质持续提升。到今年,全省累计已有25个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个区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在茅洲河畔,旧工业物流园则变为科技展示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园,随着碧道纵深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入驻。而漫步东莞华阳湖,昔日黑臭的“龙须沟”已是国家湿地公园,优美水乡“颜值”也吸引科技项目落户周边。

  珠水浩荡,南岭葱郁。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广东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全力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为实现永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基础,让这片热土福地青山常在、秀水长清、空气常新。

  (文/南方日报记者张子俊、李赫、冯艳丹、纪金娜)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
   第A3版:大湾区 大未来 ——南沙,向世界
   第A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5版: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担起广州责任 展现广州作为
   第A6版:都市新闻
   第A7版:体育·闲情
   第A8版:视觉
让广东大地青山常在 秀水长清空气常新
不断推进深度融深融湾 奋力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东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闭幕
广州市科协党校(科技人才学院)正式成立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助力帮扶乡村振兴产品走出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