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微专业”也有大作为

  评论员观察

  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启动微专业项目建设工作,计划每个学院至少开设一个微专业,充分利用科研与企业资源,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6月16日《科技日报》)

  近年来,微专业越来越火。除了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都开设了微专业。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是辅修专业吗?微专业与辅修专业确有相似之处,因此,也有人将微专业称为“辅修微专业”。但与常规辅修专业相比,微专业的个性更为鲜明。比如,更加“迷你”。微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在5至10门左右。再比如,更加“高精尖”。这也是微专业最为突出的特色。从诸多高校的探索实践看,学校在设置微专业时一般会选择与科技前沿技术领域相关的专业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连接。

  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是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创新之举。如今,不少行业都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人工智能。一个人工智能人才除了需要学习计算机科学外,还需要掌握物理学、数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在传统的高校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科技前沿技术发展所需的情况下,通过开设微专业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便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

  而微专业要有大作为,必须在“实”与“细”上下更多功夫。所谓“实”,即微专业的前沿性要名副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授课老师至关重要,必须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对此,一方面,高校要“挖内潜”,对自身优势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另一方面,也要“巧借力”,利用线上资源之外,不妨“打通”校园与职场,聘请优秀的职场人士来高校任教,与此同时,鼓励老师走出象牙塔,定期到职场一线充电,始终保持“最前沿”的状态。所谓“细”,指的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微专业的各方面工作做得更精细。如,在学生选择微专业时提供辅导。不少学生对微专业不甚了解,对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对未来的规划,对学生进行微专业选择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地进行专业组合。 

  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专业选择,是学校实现学生跨学科培养的有益探索。要将微专业办好,让其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也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赋能。

  (胡俊)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A6版:大湾区 大未来——南沙,向世界
   第A8版:大湾区 大未来——南沙,向世界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广东
   第A14版:文化·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百科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搭起科学桥
治理“洗稿”要多条腿走路
微评
让消费券更受追捧
App须合规运营
“微专业”也有大作为
“空气变现”是绿色激励
以敬畏之心对待征信记录
管好安全才能管好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