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健身产业方兴未艾,不少健身博主的直播间中参与人数众多,带动全民健身新潮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在16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法的立法宗旨,怎样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紧密地融合起来,是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的体育法修订草案的重点内容之一。(6月16日新华社)
全民健身,事关百姓健康、全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到哪里去健身?这是全民健身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与硬件密切相关的初级问题,正被各方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在这方面,近年来,全国各地步调一致,以便民利民为本、因地制宜施策,不断增加体育设施供给,打造遍布城乡的“15分钟健身圈”。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397.1万个,较2013年增长134.3%。“举步可就”“触手可及”的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夯实。不久前印发的《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10分钟健身圈”更加便利,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目标更高,保障力度更大。
谁来教健身?硬件有了,软件也不能少。据统计,全国有近300万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说起健身指导,不能不提到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健身。不但有不少知名健身品牌纷纷推出直播平台以及手机App,社交平台上健身内容呈现急剧增长态势,全民健身热潮还造就了不少光芒四射、家喻户晓的全民健身流量明星。下载几款健身App,跟着跑步、做瑜伽、骑自行车、跳韵律操……成了不少年轻健身爱好者的“新装备”,很多人还坚持每天打卡。
健身就健康吗?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显然值得探究,因为健身与健康之间并不能简单画等号。网上跳操直播火了之后,有不少人跟风跳操,结果有人不慎扭伤了脚,有人跳到眼底出血……在全民健身热潮下,有不少人或因不了解何种运动适合自己,或因动作不规范,或因运动强度过大,导致运动损伤,这些都是缺乏科学引导所致。可以说,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之间还隔着“科学”这座桥。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紧密地融合起来,是全民健身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答题,且唯有科学能解。
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搭起科学桥,一方面要推动体育科学研究,用研究成果为全民健身保驾护航。与全民健身相关的科学领域非常广泛,运动营养、运动心理、运动康复、体能训练、生物力学等,需要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全面、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得出科学结论,用以指导全民健身。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让体育科学“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普罗大众所知、所用,而不只是写在论文里、印在专著里。在这方面,有不少机构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体科所推出的系列健身短视频《科学健身100期》《科学健身周周练》,一年多来累计点击量已达8000万次;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推出系列科学健身线上指导活动,课程观看量累计近430万次。
体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民健身氛围更加浓厚,全民健康基础更加扎实。全民健身在继续解决“有没有”的同时,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好不好”“优不优”上,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紧密地融合起来就是一个努力方向。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