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婉拒了哈”一词登上热搜。有网友提及,之前在公关部上班,有媒体记者想采访公司高层,还发了采访提纲。但领导表示要“婉拒”。至于“婉拒”是怎么个拒法,原来同事只发了四个字,“婉拒了哈”。这个源自网友讲述职场案例的梗,一时之间引起了多方共鸣,与此同时,如何才能高情商地说“不”?这一话题也引起了广泛热议。(5月17日《扬子晚报》)
“不”字易写不易言。无论是在何种语言环境中,表达拒绝的词汇总是最为简单的。然而,一个“不”字,看似简单,想要宣之于口,往往让人“难以启齿”。“我如果不答应,对方会不会觉得我过于冷漠?”“拒绝别人,会不会伤害到对方?”……正是源于这些纠结,拒绝的话到了嘴边,往往又咽了回去。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教育着要换位思考、被要求着“多替别人分担一点”。在诸多道德习惯的约束之下,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总会被排在其他因素之后。长此以往,因为难以拒绝他人,人们时常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担心直白的拒绝,使人受伤;另一方面,勉为其难地答应,委屈了自己。
随着大众触网的深入和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更多人意识到要将自我感受放在问题判断的首要位置,其中以青年群体尤为突出。随着更多青年群体融入社交生活,当面临个人利益与他人请求形成冲突与矛盾时,拒绝他人维护自己,总是在所难免。“婉拒了哈”的出现,对于那些难以拒绝他人的人来说,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往今来,“委婉表达”都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无论是寄情于景,还是托物言志,委婉表达在体现语言艺术的同时,又对社交关系起到了维系作用。“婉拒”的方式不仅能让对方明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图,同时又不伤和气,给交谈双方留有更多社交存续空间。“婉拒了哈”热梗的走红,不仅戳中了大众对拒绝的难以表达,更让一些人跳出了“拒绝or答应”的固有思维,将目光拓宽到如何改变“拒绝”方式上来。事实上,与其让自己陷入为难纠结,带来负面情绪的同时还影响社交关系,不如该婉拒时就婉拒,不必勉强自己。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