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搞摄影的朋友外出旅游,发现他跟我以往认识的其他摄影家大不相同。别的摄影家喜欢在高山之巅拍摄群山逶迤、天高云淡的画面,或面朝大海,拍摄烟波浩渺、波涛汹涌、气象万千的景色;他却总是趴在低处或蹲在地上,拍一些细微的动物或植物,拍一些视角比较小的照片。我问他何故,他说:“高处有高处的风景,低处有低处的风景,高低只是位置和视角上的区分,艺术的价值是一样的,没有优劣之分。”这番话让我陷入沉思之中。
摄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拍摄什么题材、艺术风格如何、画面技巧处理、主题目的是什么……这些都需要通盘考虑,也因摄影家的天赋、爱好、志向、情趣、审美趋向而有所不同。对于喜欢拍摄大天大地的人来说,他们要的就是天地磅礴气势、宇宙寥廓宏观;对于喜欢拍摄小天小地小我的人来说,他们要的就是独特、细微、精致的视觉效果。艺术的纵深感看起来差别很大,但艺术的独特价值是相同的,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厚此薄彼、说东道西,甚至排斥。尤其是高处与低处的风景,在真正懂得摄影的人眼里,都是蕴藏美学价值的所在,拍摄得好,角度选得好,都可以拍出美感、拍出气象万千、拍出人文内涵来。
如果把摄影方式的喜好挪到生活中来看人生,人生许多时候何尝不是“异曲同工”呢?人的生活,有时在“高处”,有时在“低处”,虽然看到的风景可能不同,但于漫漫人生来说,也是各有曼妙和独特的,不能简单地用好坏、得失来衡量。“高处”未必都好,“低处”也未必都坏,关键是你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契合自己心理需求或理想追求的,无论“高处”还是“低处”,总会找到兴趣、乐趣所在,发现并欣赏到愉悦自己的风光;难以契合自己心理需求或愿景、价值的,无论“高处”还是“低处”,总会让人感到无趣,心里产生莫名的惆怅。
人生有些时候,“高处”不胜寒,“低处”反而温馨浪漫;“高处”虽然“风景”不错,但也会有烦恼、无奈、压力;“低处”风景虽然是俯仰可得,但你依然要有一颗接纳、包容、欣赏、赞美之心,才会领略到个中的美好,否则,“低处”入眼的画面可能是破敝贫瘠的,也会因此失意、抱怨。
那么,该如何对待人生所处的位置呢?站在“高处”时,要食得人间烟火,要接地气,要挺拔劲朗,做到气量涵人、气度迷人、气节感人;身处“低处”时,不要自惭形秽,小瞧自己的内在赋能,要自强不息,自我加码,积蓄能量,发出微光和善意,留住人心人情。既能做好大事,亦可做好小事。如此,无论处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定会是友爱、和谐、绚丽的风景。
再说,保持不卑不亢、谦逊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不眼红他人的风景,不对自己的风景视而不见。要像前面提到的那个摄影家那样,对“低处”、对细节也要潜心关注,对平凡小事也要认真尽力。只要有心、专心,无论“高处”“低处”,都可以拍出精彩而有价值的画面,只要用心、用情,同样可以摹画出美好生活的绚丽多彩。
低处的风景,小而美。
(杨德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