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让阅读成为校园一道寻常风景

林欣潼
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张艺千同学
黄花小学冯思蓓同学正在图书馆中阅读。

  4月至5月,广州许多学校正举办读书月,校园中书墨飘香。实际上,阅读并不只是这段春日时光,一年四季,我们都该翻开书卷嗅墨香,与书为友。

  近期,记者探访中小学,探寻学校如何撒播阅读种子,打造“书香校园”,让阅读内化为学生的习惯,让阅读成为校园中一道寻常风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引导学生阅读后进行深度探究

  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江外”)为期一个多月的读书节正火热开展中。学校通过“阅读+”模式,包括校本课程、读书活动、文化熏陶等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2019学年开始,该校全面实施信息化智慧课堂,每位同学都有一台智慧平板,这为学校推进智慧阅读提供了硬件基础。

  “不管读出了什么,只要愿意读就是习惯,读出思考则是思辨力提升,这样就会有所发展。”该校副校长娄红玉介绍,学校倡导的是“全学科、全师生、全场域、全身心”的阅读。给出阅读话题,让学生展示阅读,进行跨媒介阅读,是江外阅读课程的主要内容。

  “阅读是一个人学习力的体现。”娄红玉说,阅读素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事情,其实每门学科都要阅读,“比如通过阅读化学的语言、物理的语言,来解读这些学科语言背后的思维密码,所以我们讲求全学科阅读。”娄红玉以自己任教的语文学科举例,“我们让学生理解并逐步掌握,用于深度阅读的读书策略,比如辨识、提炼、概括、分析、比较、鉴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在学生练就如何去思考、阅读的策略和本事之后,就可以把这些能力用到其他学科中。”

  在江外,同学们每两周有一节校本课程,包括阅读、写作、经典文学作品鉴赏等内容。课上,老师会带领同学们进行深度阅读,根据作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娄红玉强调,老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后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形成能力与素养。她回忆到,今年自己找了几首“打油诗”,把同学们的名字嵌进去作为礼物,没想到引发了其中一位同学写诗的兴趣。在她的引导下,这位同学把所学课文都写成了诗。“读写是一体化的,这也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娄红玉解释。

  在娄红玉看来,应该贯通读写一体化,“比如阅读之后会有写作的冲动,包括写批注、写感想,或者是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写作中去,同时因为想写得更好,就会去阅读更多东西,慢慢地拓宽阅读面,这就是写作驱动阅读。”

  读书是个细活,阅读所得的收获很难立竿见影。“读书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要让孩子主动热爱阅读,而不是被别人逼着读。学校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通过阅读让人生变得更美好,让阅读的幸福体验伴随孩子一生。”娄红玉说。

  书籍是通向未来的通行证

  据统计,江外的图书馆一年借还图书达17307人次。初二学生张艺千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总是排在读者借阅排行榜的前十名内。她广泛阅读,时常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这能帮助我领悟书中的内容和其中蕴涵的道理,把书读‘薄’。”张艺千说。她认为,同学们可以按照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看合适的书籍。

  江外的读书活动多样,同学们会以手抄报、诗朗诵、视频等形式呈现阅读成果。有的人不解,这些动手做、动口说的形式,与读书有何关联?副校长娄红玉解释,这种阅读不是平常所理解的“阅读一本书”,而是一种跨媒介的阅读,同学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用各种形式呈现成果,从而反复阅读,贯通阅读与活动。

  张艺千也认为,这些活动让文字从静态变为动态。“比如美文诵读活动,我把我认为好的文章以情景表演和朗诵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枯燥的文字更生动形象,让大家从视觉和听觉上,更真切地感知文字的魅力。”在她不多的空闲时间中,阅读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书籍对我而言是通向未来的通行证,帮助我消除无知,让我成为有温度有内涵的人。”张艺千说道。

  黄花小学:学生在亲身演绎中感悟文字

  “整本书阅读”越来越成为许多学校推进阅读时的一项重点,黄花小学也不例外。该校申报了相关课题,构建“整本书阅读”课程,希望“让师生的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重视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在同学们的阅读笔记、课堂参与、成果交流与展示等过程中,检验同学们的阅读效果,同时检验课程设计理论并加以完善。“阅读有助于孩子思维方式的形成,读得越多,更能连接事物的前因后果,对生活和世界更加理解与包容。”黄花小学校长邝家明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将思政教育与读书相融合,组织课本剧展演,让学生演绎课本上的经典故事。邝家明解释,许多历史故事的发生时间距离孩子们较远,孩子们可能对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我们引入课本剧,是希望让同学们通过演绎,体验当时的历史,与人物共情,读进去,演出来,演进去,悟出来,让同学们不仅从文字上感受故事,更有亲身演绎的切身体会。”

  诗歌教育一直是黄花小学的特色,该校是“全国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学生创作的诗歌曾获省、市级奖项。“诗歌教育是贯穿孩子六年成长的抓手,但我们培育的是孩子的‘诗心’,而并非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大诗人。”邝家明介绍,更希望孩子们从诗歌中获得一颗美好、阳光、充满自信、茁壮成长的心。

  校内的诗歌长廊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记录着历届学生获奖的诗歌。学校还设有开放式书吧,阅读突破空间限制。同学们每天“晨读午诵”,共同朗读、赏析古今中外经典诗歌。“其实孩子天生就是诗人,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诗意地绽放,以诗育心,以美启真。”邝家明说。

  对于自己任教的数学学科,邝家明也支招同学,读数学题目时要融合生活经验,知道题目在讲什么,关键要素是什么,“不能光做题,现在的学习不能跟生活相脱节,即便读题目,也要读出生活经验,读出学习乐趣。”邝家明说道。

  一本书让自己发现未知世界的一角

  黄花小学六年级学生冯思蓓习惯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读一本书,我会疑惑,书名为什么叫这个,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在她看来,带着问题去读书,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文章的内容,否则很难对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

  每读完一本书,冯思蓓都会写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描述让她印象深刻的情节或人物,写下对人物的看法,记录阅读体会,这也是她的阅读小目标。去年,她一共写了30多篇读书笔记。

  在老师的引导下,她学到了许多阅读策略,例如边读边画关键词,从人物的细节描写去体会其内心与品质。“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书中的感情后,我感觉枯燥的阅读就变成了一件让我快乐的事情。”

  在书上,她读到了未知世界的一角。比如她在书中读到,铁线虫会寄生在螳螂体内,成年后操控螳螂跳入水中,自己则在水中延续生命。一次在生态公园,她观察到螳螂跳入水中,一条虫子从其身体中钻出来,所读到过的知识从书里跃进生活中。

  对于暂时还没有阅读习惯的同学,冯思蓓认为,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开始。“读懂这些书后,会发现其实书本并不那么无聊乏味,慢慢地,其他领域的书也更容易读懂了。”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抓好“双统筹” 夺取“双胜利”
   第A3版:抓好“双统筹” 夺取“双胜利”
   第A4版:满了城市菜篮 火了乡村旅游 鼓了农民荷包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评论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聚焦世界知识产权日
   第A12版:要闻·都市新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文娱·体育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成长机会更多一技之长更“香”
让阅读成为校园一道寻常风景
广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