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在微生物大家族中,食药用菌可作为一种具有低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多营养要素的绿色健康食品。实际上食药用菌不仅仅是人们熟知的香菇木耳,而是一个亟待发掘的资源宝库。
记者了解到,为了采集野生食药用菌并进行科学研究,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集足迹遍布全国26省116市237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野生食药用菌数据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 通讯员李诚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12万株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已初步建成了库藏12万株的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并完成近3万株菌种的基因组测序工作。
427株
胡惠萍团队采集的上万菌种中有2000多株进行了人工驯化,其中427株获得了成功。
237个
研究所科研人员的采集足迹遍布全国26省116市237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野生食药用菌数据库。
5到10倍
微生物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告诉记者,微生物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人们对其的认知和利用程度却远远不足。当前,农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以动物、植物为“二元结构”的传统农业正在向以动物、植物、微生物并重的“三元结构”的新型农业转型。
据了解,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早已初步建成了库藏12万株的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并完成近3万株菌种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获得了大量高价值的科学数据。
2011年胡惠萍在西藏波密采集获得一株珍稀的野生白肉灵芝,其经济价值是普通灵芝的5到10倍。
为我国微生物产业储备战略资源
记者在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微生物菌种保藏库看到,5个装满食药菌菌种的巨大液氮罐排成一行,每个罐体中均装有2000多株共计6000余管的食药菌菌种。菌种在零下196摄氏度的环境中休眠。它们作为研究素材足以支撑食药用菌领域今后几十年的科研工作。
事实上,早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早,吴清平院士就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系统的野生食药用菌大数据库,他认为此举将极大地帮助构建我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与科学大数据库,为解决我国微生物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储备战略资源。
吴清平院士的鼓励与鞭策,至今让该所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资源组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胡惠萍记忆犹新。“院士告诉我们,也许现在看不到野生食药用菌的好处。但等自己恍然大悟时,资源可能已经受环境影响灭绝了,或者早就被别人发现了,所以一定要走在前面。”胡惠萍说。
目前人们对自然界中2000多种大型真菌的食药用性能初步有一些认识,对其中数十种的研究较为透彻,但世界上存在上万种大型真菌。对野生食药菌的采集研究,无疑是探索大型真菌奥秘的一把关键钥匙。
胡惠萍同样意识到,中国食药用菌产业要长远发展,必须破解良种选育所要面对的种质资源缺乏问题。于是她带着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采回标本26000多份,分离纯化获得菌株10000多株。
翻山越岭与菇进行一场“约会”
脚边盘起的五步蛇、嵌入肚皮的蜱虫、把人脸蜇到肿胀的黄蜂、因暮色降临分不清方向的山林……采集团队所遇到的这些惊险都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去东北,我们穿了两层衣服,胳膊却被蚊子咬透了,只有肩部背包厚厚的肩带压住的地方是完好的。那个保护区我是再也不想去了。”胡惠萍回忆起过往的不堪经历,却又觉得十分有趣。
采集工作脏、累、苦且危险,甚至会耽误科研成果产出的节奏。但资源组团队浪漫地将这份工作比喻成与菇的一场“约会”。大型真菌的差异在于成分,难以从外貌用肉眼辨别,所以他们每次在野外都期待着随时收获别样的惊喜。去年,团队就将多种采集后驯化的野生灵芝和市场灵芝进行了对比检测,发现驯化的野生灵芝的活性多糖及三萜成分要高出很多。
“科研性质就决定了我们需要翻山越岭,不走寻常路。有时候筋疲力尽了但赶上发现了大型真菌的身影,身上的困乏立即消失,这可能就是职业成就感吧。” 胡惠萍说,多年的采菇经历也让自己留下了职业病,即便是去风景区游玩,她无心欣赏美景,眼睛总爱盯着树根或者朽木,想寻觅野生食药用菌的踪影。
筑牢根基让食药用菌产生更多价值
吴清平院士一直希望菌种是拥有灵魂的,采集回来的菌种要有生命力,如此科研人员才能在后期进一步挖掘菌种的利用价值。所以资源组团队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着采集来的成果。在一天的采集工作完毕后,他们立即在野外进行分种工作——将不同的菌种放入不同的培养基中。
采集的野生食药用菌是为了对它们进行人工驯化。然后科研人员再通过分析组分,进而提炼食用和药用价值。胡惠萍告诉记者,在他们采集的上万菌种中,目前有2000多株进行了人工驯化,其中427株获得了成功。但若要在其中再次开发出有巨大价值的菌种,工作量依然相当于“大海捞针”。
不过附加值高的食药用菌品种一旦被开发,便可造福社会。2011年胡惠萍在西藏波密采集获得一株珍稀的野生白肉灵芝。白肉灵芝与普通灵芝相比,适宜高原的低温缺氧环境,且有效成分(灵芝多糖、灵芝三萜)含量更为显著,其经济价值更是普通灵芝的5到10倍。
此后,由院士牵头、胡惠萍负责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当地持续地提供食用菌的科技服务,经过长达5年的精心培育,实现了当地白肉灵芝的规模化种植,叩开了当地发展白肉灵芝产业脱贫致富的大门。该品种在2014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称号且在2021年获得广东专利银奖。
如今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正对所采集的菌种全面开展全基因的测序,未来可以利用组学技术高效挖掘出野生食药用菌在抑菌、抗肿瘤、降血糖等方面的功能基因,更快更好地推进大健康产业。
“微生物有很多奥秘等着大家去研究,微生物种质资源就是开展研究的基础。我们已经从野生食药用菌中发现了很多宝贝,这说明之前为采集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胡惠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