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发布,提出要开发老年人人力资源,加强老年人就业服务。老年人如何实现再就业,不仅引起全社会关注,也成了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
履职以来一直关注老龄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多年来关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权益保护。
今年,鲁晓明继续关注“老”问题,准备了多措并举发展老年教育等提案,为进一步针对性解决老龄化问题建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龙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鲁晓明认为,进入老龄社会以后,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家庭的养老压力都与日俱增,光靠年轻人养老并不现实。
“我们要改变仅仅把老年人作为赡养对象的观念,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尊重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实现老有所为。”鲁晓明说,“目前老年人口分为低龄老年人口(60-69岁)、中龄老年人口(70-79岁)和高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三部分,低龄老人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实现再就业。”
“让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鲁晓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乃至老年人本身都需要转变观念,去接受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再就业,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老年人就是要颐养天年,就是被赡养的对象。“但其实,老年人也同样是社会的参与者。仅仅将老年人视为受赡养的对象,会导致老年人逐渐与社会脱节,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福祉。”鲁晓明说,如果公众把老年人看成社会的有效参与者,那么全社会的养老压力会减少,家庭的幸福感会增加,老年人的福祉也会提升。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身体状况依然非常好。鲁晓明认为:“随着医疗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身体机能远远好于过去同年龄的人。有些研究甚至认为,现在60岁人的身体机能相当于18世纪40多岁人的身体机能。”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养老储备减少,对老年人来说也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作为老年人来说,也面临转变观念的问题。”鲁晓明说,事实上各行各业中仍然活跃着不少老年人,他们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对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迅速发展,社会建设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均财富储备仍然不高,这就造成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可能会出现财富储备不足的情况。对此,《“十四五”广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要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财富储备。
鲁晓明认为,在财富储备上,不同的老年人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财富比较充裕的老人,可以通过信托等理财方式,在未来出现失能失智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需要。对于低龄老人而言,可以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老有所为来获取报酬增加储蓄。
鲁晓明介绍,“现在还有一种隐形的财务储备方式,如参与时间银行。一些低龄老人在身体机能比较正常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自己储备养老服务。等到自己年事已高走不动了,再从时间银行里去提取一些养老服务来减轻养老负担。”
在准备递交的提案中,鲁晓明指出,目前的老年教育处于一种零散的状态。老年教育的功能类型非常多。比如对于需要再就业的老人,他们需要通过“充电”来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还有更多的老人,他们则需要通过老年教育陶冶情操、充实生活。对于这部分老人,老年教育更多是一种参与社会的手段。”
“因此,老年教育不能与传统教育相提并论,应该针对它的特点制定专门的规则,就像是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一样。”鲁晓明表示,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教育,师资要求也不一样,需要进行针对性设计。此外,现在还没有相关的经费去发展老年教育,因此国家的财政预算也应该增加这一部分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