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法治日报》刊发了《人都送到医院了,为啥还得请护工》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加之近年来护工群体的快速发展壮大,入职门槛低、专业素养差、乱收费,甚至虐待病人等问题相伴而生,备受社会诟病。一时间,“支持取消护工”的呼声不断。
护工从何而生?用“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来解释,似乎并无不妥。在医疗护理资源短缺,独生子女无暇照顾生病双亲的现实困境之下,护工群体的出现,不仅能有效缓解医院床护比相对不足的压力,也确实为不少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护工的存在,确有“合理需求”支撑。
然而,表象上的合理,不足以掩盖其本质问题。实际上当前所谓的“合理需求”,是在各种不合理的客观因素下叠加而成的。比如,在应对医疗护理资源短缺上,护工群体本该是补充,补足护士正规军队伍建设才是正解。但在现实窘境下,护工却不得不成为主要选择。这也让护工更像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而且天生带有局限性和妥协性。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些护工在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上出问题。究其根本,它不过是一个非正规的替代品。同时,又因缺乏相应的监管,这一替代品有时还不便宜。当服务不尽如人意,收费却又毫不手软,“取消护工”的呼声正源于此。
那么,直接“取消护工”,相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吗?事实上有可能事与愿违。护工的成因复杂且年代久远,有些更是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共生。在护理力量不足的大环境未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贸然地一刀切,很有可能“误伤”患者正常的护理需求,落得“无人看护”的尴尬局面。
取消护工是加强医护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也符合我国医疗改革的总体趋势,但其过程还需循序渐进。护工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在这一群体中也不乏专业水平较高的机构。如何合理利用,优化改造这股有生力量,将其收编为“正规军”的一部分,远比直接取消更有意义。比如,可逐步将这些零散供给的“蓝领”护工,升级为专业化的医疗后勤服务公司,供医院购买护理服务,并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对护工进行有效约束,为患者兜底。
当然,护士数量不足确实是我国护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应借助医疗改革契机,扩大护士队伍、配足力量。比如,新设助理护士岗位来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其中也可吸纳护工群体,将其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