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广州的各家博物馆花样纷繁的展览中,有一类展览显得特别与众不同。
这种展览,大多题材“轻盈”、接地气,内容清新、样貌亲和,与人们印象中动辄几件十几件“国宝”压阵的重磅大展大为不同。
这是一类“轻主题”展览,小切口触及大内涵,看的都像是“身边事”,却又充满了历史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通讯员:黄巧好 陈莹
“足下生花” 一块砖里看大千世界 设置触摸、磁贴拼图、体感互动环节
“足下生花——水泥花阶砖的故事”展览正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北三楼专题展厅举行。这是全国第一个花阶砖专题展,也是为数不多的工业题材展览。展览由广东省文物局指导,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联合主办,展期至4月5日。春节期间,该展览将正常开放。
展览全方位讲述水泥花阶砖的历史、工艺、应用等知识,通过132件(套)展品和大量历史图片展现水泥花阶砖的故事。
本次展览十分重视观众互动体验,分别设置了花阶砖触摸、花阶砖磁贴拼图和“足下生花”体感互动等多个互动体验区。其中,花阶砖触摸体验区改变了展品的展陈方式,没有了观众与展品间的玻璃,让观众可以用手触摸水泥花阶砖,感受花阶砖的质感。观众朋友们还可以漫步在大元帅府南楼的花阶砖地面上,切身感受水泥花阶砖的魅力。策展团队还邀请观众提供水泥花阶砖的线索或故事。
在近年成为“网红”的诸多广州乃至岭南地区历史建筑,如新河浦洋楼、恩宁路大屋中,我们常能看到水泥花阶砖的身影。它们既见证了中国近代水泥工业的发展之路,也为广州近现代城市建筑风貌的形成锦上添花。展览中展出了大量水泥花阶砖实物、花阶砖公司的样本册、使用花阶砖建筑的实地照片等,向观众呈现了超过200种花阶砖样式,展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足下”画卷。
展览创意最早的提出者、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党委专职副书记吴武林告诉记者,“当时(2013年)我就想,我们能不能做一些有关岭南建筑史的东西,就从花阶砖,从‘足下’开始,就有了这么懵懵懂懂的一个想法的萌芽。”
“这确实是一个‘轻主题’的展览,很轻松、很亲和,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走在地面上,所以看到这种展览,不会有那种‘厚重感’的压力”,吴武林说,但是“轻主题”并不是“无意义”,相反,这个展览的内涵很深,支撑起它的前期研究功夫也很深,从里面能看到我们的建筑史、工业史,还能感受到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省城行街” “一天”里看广州百年 双展线、身份选择、沉浸式体验
1921年,身处“大时代”风云中的广州人,在当时如何生活,如何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如果有一个可以穿越回去体验的机会,你会接受吗?
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和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省城行街——广州1921”展览在辛亥革命纪念馆一号展厅开展,展期至5月22日。展览姊妹篇“行街记——广州1921”在岭南金融博物馆同步展出。
本次展览选定了1921年年末的一天,让观众以“行街”的视角行走在广州城内,以自己的“所见”来呈现广州各方面的变化。
展览的参观流线设计为向左、向右的双展线,参观者可自行选择“东山少爷”或“西关小姐”的身份,对照1921年的广州地图从东山或者西关出发,穿行于场景化设计的展厅,沉浸式地体验一个世纪前的广州街景。
而在岭南金融博物馆举行的“行街记——广州1921”姊妹展,则继续讲述东山少爷和西关小姐相约行街的见闻。
那么这对青年男女究竟看到了什么呢?策展方介绍,“因为分别住在一东一西,他们通过电话后决定各自从居住地出发,漫步到市中心,会合于维新路,最终到达执信学校。这条路线,几乎覆盖了当时广州市的重大事件发生地”……终于,在维新南路路口,西关小姐阿娇“四周望望,那间咖啡馆窗口位的,可不就是他?”于是两人继续“行街”去。
很多人评价这个展览用心很深,设计形式也很巧妙,非常富有亲和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用“轻主题”的外表,包裹起宏大的历史画卷的展示方式。
记者手记
“轻主题”是形式
“重资产”是核心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时尚潮流。博物馆也在从单纯的展馆向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和知识中枢转变。如吴武林所说,博物馆需要从“馆舍”走向“社区”。同样地,它的呈现形式也需要从“单向”走向“互动”,从“灌输”走向“体验”,从“严肃”走向“活泼”。“轻主题”展览的出现,正是博物馆在面对公众口味的变化时自然而然的演变。
但“轻主题”需要建立在深厚积淀的基础之上,无论是花阶砖还是行街记,如果没有多年一贯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大量的以藏品、文献等为代表的文化“重资产”的存量,如果没有专业的策展和实现团队,展览的效果也出不来。“轻”只是表象,是对话的方式;“重”才是根本,是文化建设、文化育成、文化传播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