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汪万里)昨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市长吕成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民生保障有待持续巩固,公办学位、优质医疗缺口较大”是东莞目前发展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之一。东莞优质医疗缺口到底有多大?新的一年,优质医疗缺口如何弥补?列席此次会议的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进行了回应。
张巧利表示,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就是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要求,也是东莞卫生健康工作的追求。目前,东莞仅有市人民医院1所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市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预选目录,被市里列为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与广州17所、深圳7所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东莞国家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仅有4个,与广州129个、深圳11个相比差距也很大。可以说,东莞无论是高水平医院还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与东莞经济社会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均不相称。
为了向广大市民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病有良医”的目标,张巧利说,新的一年,市卫生健康局将立足“双万”新起点,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构建更加完善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以推动现代化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以深化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维护和发展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水平建设健康东莞为统领,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统筹安全和发展,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医防融合,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区域协调,更加注重改善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三个转型”(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从各自发展向整体协作转型),努力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医疗健康服务更加普惠可及。
2.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
市人民医院将围绕重大专病防治,构建新型学科群格局,加强神经内科、肿瘤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优势专科建设,培育2~3个重点专科达到国家重点专科建设标准,3~5个专科达到广东省高水平重点专科水平;重点建设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研究院,力争2022年完成BNCT治疗中心主体大楼建设;开工建设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完善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和SPF动物实验中心等公共科研平台建设。
推动市中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达标,加快市中医院国医馆建设和骨伤科大楼立项,明确市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实现“五个融合”(管理融合、品牌融合、人才融合、技术融合、学科融合),聚焦心脑血管、肿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重大疑难疾病临床诊疗技术突破与能力持续提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建设。
3.进一步加强校地共建内涵
发挥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的优势,全面推动共建医院的医、学、教、研建设,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市人民医院加强东莞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所、市呼研所的管理和建设;市中医院进一步加强骨伤科、未病科、中医儿科、推拿科、中医老年病科等学科建设;市东部中心医院进一步通过“临床医学+X”专项计划与重大科研集群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骨科、妇产科、介入科、神经内科;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进一步加强甲乳中心、中医医疗中心、皮肤整形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学科中心建设。
4.进一步推进镇街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统筹全市医疗资源,有序推进镇街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医院实现错位发展。
其中,厚街医院、大朗医院定位为三级综合医院,莞城医院往老年病专科方向发展,茶山医院打造有品质、有温度的精品医院,南城医院打造肝胆疾病诊疗特色医院,桥头医院打造康复特色诊疗项目,虎门中医院打造极具特色的精品中医医院,东坑医院、洪梅医院向医养结合方向转型发展,依托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医院。
5.加大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力度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
今年拟出台《东莞市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拟引进2个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遴选10个“东莞名医”人才引进培养项目,20个医学领军人才引进培养项目,50个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引进培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