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破解恶意投诉,主责在平台

  外卖骑手最近“有点烦”。“按时送达被顾客恶意投诉‘提前点送达’,现在要罚款500元……”据报道,前不久有一名外卖骑手求助称,一消费者点外卖,先是催促自己快点送餐,在送达以后又恶意投诉自己提前点送达,导致骑手被平台罚款。为了证明自己无辜,该骑手还晒出了订单准时送达的截图。最终,在广泛关注下,平台退还了罚款。

  投诉可以有,恶意投诉绝不能惯着。虽然这位骑手的500元罚款——可能是他两三天的工资——几经周折拿回来了,但不是人人都能这么幸运,外卖骑手动辄遭恶意投诉的现象并不少见:被门卫拦住,进不去小区,被投诉;拒绝帮忙丢垃圾,被投诉;下雨淋湿了外包装,被投诉……一些恶意投诉实际上源于消费者自己的情绪,“老板刚骂了我半天,谁让你倒霉撞上这时候了呢”“我就投诉你了,你能把我怎么着”。当骑手遇到这种委屈时,自然想向平台申诉,但从过往案例来看,平台往往更倾向于“惯着”用户,通过罚款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罚骑手、“讨好”用户。多数到了最后,骑手默认倒霉,甚至与消费者“冤冤相报”。

  当我们认真讨论“该不该投诉外卖骑手”时,容易忽视问题背后真正的问题:谁造成了不好的消费体验?从投诉行为开始推演:消费者不爽,投诉骑手;然后骑手被罚款;消费者觉得撒了气,自己被尊重情绪得到满足,也就消气了,继续点外卖。按这套流程下来,“不爽就投诉”看似平台出手摆平了消费者和骑手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因平台配餐制度不完善而导致消费体验达不到预期的问题,被成功地“甩锅”给了消费者与骑手,而规则的设计者平台却没有因此产生任何损失。真正该负责任的平台,现实中既无需耗时耗财处理纠纷,又能赚一笔罚款、“买回”消费者的心,反而因此成了最大受益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外卖骑手为了赶时效闯红灯、因为超时而在电梯里崩溃大哭,甚至与消费者互相伤害时,恶意投诉这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撒气筒”机制依然存在。

  平台作为制度的设计者,是解决恶意投诉问题的主要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外卖平台辨别是否恶意投诉也并不难。应该保障外卖骑手合法权益的时候,装糊涂、打太极、默许纵容各种潜规则,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错失创新机制的良机,为小聪明付出代价。                 (刘冉冉)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③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湾区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深壹度·对话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教育周刊
   第A15版:求学指南
   第A16版: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创新市场监管,推动大湾区大发展
既要“硬联通”,更要“软连接”
破解恶意投诉,主责在平台
微评
广场舞告别“大声公”
完善权益保障,更好呵护“她力量”
及时规范,防止体培跑偏
凑论文“刷职称”?行不通!
“元宇宙”淘金当心被“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