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薪太低、工资赚不回学费、找不到理想工作……种种就业压力给不少回国就业的海归带来了困扰。
当下,留学生归国就业压力增大应多方因素综合分析。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国内教育教学成果的不断提升,很多用人单位逐渐关掉海归滤镜,对海归学历不再“盲目崇拜”。因此,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留学生与在国内就读的学生放入同一赛道,所给出的薪资待遇自然远低于那些企图通过留学“镀金”学生的心理预期,出现焦虑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受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留学生回国就业意愿明显提高。《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即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5.3%)。面对激增如此明显的数据事实,一些留学生竞争优势明显,课程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出现“狼多肉少”的现象合乎情理。
时代在变迁发展,衡量留学价值标准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再一味用岗位薪资、留学“投入产出比”等经济账来衡量留学经历的价值。海外求学,除了获得学术知识以及独自求学的勇气,不同文化碰撞的交流体验,从中获得的经验价值都无法在朝夕之间得以体现,而是要在漫长的人生历练中才能获得答案,大可不必因一时的就业竞争加大、薪酬待遇远低预期就以“废物”自嘲自居。
除开陷入焦虑自嘲的“海带”(海归待业),衡量学业价值的新算法同样适用其他面临就业压力的青年学子。无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我以我血荐轩辕”,学识积累的变现不应局限于薪酬这一单一的物质标准,而是要向更深层次进行探索和延展。告别校园走入社会,保持着少年意气平山海的浪漫,在求索中不断充实自我,才能朝着事业常青发展。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