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近日,证监会针对慕思上市发出了一份问询函。其中一个问题是,要求慕思就广告中出现的外国人说明其基本情况以及其与公司产品的关系;同时说明公司是否对外宣传此人、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对外宣传自身产品是否表述恰当和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这引发了人们对一些“真国产”却挂“假洋牌”的讨论。
假洋牌,一个除了名字,其他都是国产的品牌,但严格来说,这些洋元素可能都是“国产”的。比如,前不久谎称日本制造的某网红铁锅,为其代言的“日本匠人”竟是中国演员。还有一些假洋品牌耍起小聪明,规规矩矩地注册了境外商标,自以为有了国外的“出世纸”,就能堂堂正正地做个外国品牌了。殊不知,只要产品并没经过国外的监管体系,还是在国内生产,照样还是“Made in China”。
明明是国产货,为何热衷于披“洋皮”?其成因可能会比较复杂,但结果无他,暴利也。之所以说假洋牌的成因复杂,是因为早期国牌在市场上曾一度不受待见,尤其是在一些轻工业产品上,由于起步较晚,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以及销售服务上,与已经有了多年发展积累的国外品牌相比,确实有不小差距。消费者择优而选无可厚非,但在某些程度上也埋下了“崇洋”市场导向的种子。而企业一方面有自卑心理作祟,另一方面为自身发展也会有意迎合市场所好,渐渐向“洋味”靠拢。也正因此,让部分企业尝到了甜头,“假洋牌”也由此泛滥。
暴利是真的暴利。之所以把自己打造成国外品牌,目的除了营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标签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了让价格向真洋牌看齐的“底气”。一些经过包装成为“欧典”“欧式”的假洋牌,研发生产销售都在国内,而用料不见得都是进口材料,但其价格却真的让你有种去了国外买东西的感觉,可见其暴利之暴。可调侃归调侃,假洋牌的实质就是用虚假宣传,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这已涉嫌违法。
何必迷恋“洋皮”呢?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国货悄然崛起。如今,提起国货也不再是从前的印象,物美价优成为不少国货的代名词,消费者也更愿意为高品质的国货“充值信仰”了。其实,不少假洋牌是有底子的,但就是舍不得那块看似吸金的“洋面子”。在品牌打造上走了捷径固然讨巧,但也将自身品牌置于一个谎言中。而企业前期虽然能借助谎言做大做强,但当谎言被戳破,所有的成绩都有可能因此付之东流。这笔账算下来,得不偿失。而在今天的网络传播语境下,与其费尽心思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洋品牌”,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实践证明,无论是洋品牌,还是国产品牌,只有尊重消费者、用心做好产品,才能赢得信任、最后赢得市场。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