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停、绿灯行”,这再平常不过的交通通行规则,但对于视力障碍人士来说,“看起来”就没那么容易。近日,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觉,在体育中心天河路、广州塔阅江路等区域,悄然出现了一种能发声、有文图的“智慧红绿灯”,让人们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接收到交通信号,极大地提高了过马路的安全性和效率。
据了解,这些引人瞩目的“智慧红绿灯”,不仅能通过语音提醒、循环播报等声音方式,引导视障人士过马路,还能通过液晶显示屏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展现不同的交通信号。此外,交通灯下的斑马线也设置了同步地灯,在强化视觉提醒的同时,也不失美观,可谓一举两得。如此智慧红绿灯,值得点赞。
你可能不知道,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红绿灯,已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红绿煤气灯,到常见的红绿黄电灯,再到如今的智慧红绿灯,红绿信号灯的变化史就是城市交通的发展史。而这个需要看时方觉“起眼”的红绿灯,一直是城市交通治理的重要工具。且不说它为城市道路交通承担了多少重任,当你行驶路段的红绿灯突然失灵时,你就会发现“没它,真不行”。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对城市交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
小小的红绿灯,可窥探出一座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红绿灯的作用说穿了只是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但要真正让人们过好马路,还要在细节上见功夫、显温度。交通信号灯的合理设置与细节优化,至为关键。设置红绿灯,不仅要统筹考虑城市发展、道路规划、路口区域位置、人车流量、时间间距等诸多因素,更要全面考虑到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等各方道路参与者、使用者等“人的因素”。毕竟,让更多的人拥有更好的出行体验,才是城市交通治理的目的。
眼下,各地在城市交通路口的红绿灯设置上也有不少有益尝试。比如,在硬件上,优化红绿灯的视觉范围与提醒效果,进一步增强警示作用。而在软件上,以大数据赋能,运用雷达、视频等多维感知技术和智能算法,推动城市交通路口走向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极大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也改善了群众出行体验,让红绿灯好看更好用。
毫无疑问,“智慧红绿灯”是城市交通治理的积极探索,值得进一步优化与推广。但说到底,做好红绿灯适配工作,实质上也是群众工作。只有找准群众出行的堵点、痛点,以绣花功夫改善出行条件,小小的红绿灯也能彰显暖意满满的民生温度。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