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科学课要科学地上

  2017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自然科学教育进入我国青少年课堂,成为必修课。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中小学采访发现,历经4年实践,我国青少年自然科学教育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同时面临校内教育边缘化与校外教育套路化交织带来的多种问题。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厚植科学土壤。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取得多个全球“首次”或“第一”。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科创的硬实力,那么,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则体现科创的软实力。

  青少年阶段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将自然科学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国家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注和决心。但在实践中,效果仍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科学教育作为一门新学科,成为必修课的时间还不长,在课程标准、教育课程、教育方法、师资培养上都有尚待完善之处。但是,最重要的是教育思维的改变。要看到科学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找准方法,让科学教育课能够“科学”地上。

  科学教育与普通的学科教育不同。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与素质教育一样,科学教育的成果很难用分数来量化。

  上好科学课,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与高质量的课程。不少老师在科学教育课程上,虽然也采用了做实验等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但多是让学生们照本宣科做实验,然后一一讲解,这种教育方式注重的仍然只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在科学方法探索、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养方面的教育存在欠缺。而一堂太空课,会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由此可见,不管是研究合适的课程标准,还是培训优秀的科学教师,都不是学校自身能够完成的,需要包括科学、科普、教育等机构在内的科学共同体来完成。上好科学课,必须与科研、科普相结合。让更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学教育中,让更多学校外的“太空课堂”、科普基地发挥作用。     (谭敏)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第A3版: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第A4版: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第A5版:评论
   第A6版:要闻
   第A7版:专题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湾区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深壹度·调查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文化·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讲好考古故事 守住文化根脉
用足绣花功夫兑现“育儿假”
老年代步车应系好“安全带”
优质均衡,义务教育锚定新高度
古生物化石保护刻不容缓
微评
科学课要科学地上
商业险应贴合养老新需求
“一地鹅毛”是傲慢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