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日前发布,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等主要目标。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正是从这样的政治高度出发,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
思想有多重视、措施有多得力、制度有多严密,成效就有多卓著——以大气环境为例,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比2015年增长5.8个百分点。在许多城市上空,蓝天白云成了常态,受到群众广泛赞许,如“广州蓝”就经常刷爆朋友圈。“十三五”以来,我国无论是PM2.5、地表水优良率、耕地安全利用率,还是森林覆盖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等,都有了明显改善。以地区为例,相关报告透露,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治理取得长足进展,大湾区内地九市森林覆盖率达51.84%,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接近热带雨林国家巴西的水平。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毋庸讳言,面对生态环境欠账,当前一些地方的污染防治还存在不少短板。诸如,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治理能力还不够强大、治理范围还不够全面、改善效果还不够巩固、工作成效还不够卓著等,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既表明了态度和决心,更提出了意见和要求。“深入打好”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
“深入”之义,博大精深。贯彻之要,在于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到今天,顽固“敌人”潜伏在哪里,用什么“战术”才能“攻城略地”,必须作为下一阶段战役“战前部署”之重点。下一步,要进一步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力争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
污染治理,不仅要“堵烟囱”更要“拆烟囱”,从源头抓起方能标本兼治。可以说,如果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就很难有根本改观。因此,“减污”必须与“降碳”同向同行。下一步,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从过去的“末端治理”为主改为全流程监管,这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之应然。
环境污染要管,不管不行、不严不行、不到位更不行。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系统监管和全过程监管思维,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持严的主基调,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手软。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力争让蓝天白云永驻、绿水青山长留。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