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日前召开部分派驻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进一步研究推进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纪检机关监督专责,形成了许多有效做法和经验。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对“一把手”监督仍是薄弱环节,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监督责任的任务依然十分紧迫。
“一把手”在一个地区或部门拥有话语权,当“一把手”变成“一霸手”,将地方或部门变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想怎样搞就怎样搞,那是很危险的。日前,山东省高院二审当庭宣判了恒丰银行原董事长蔡国华案。蔡国华就是典型的“一霸手”,把恒丰银行当成自家的提款机。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称,任职恒丰银行董事长期间,蔡国华平均每天报销花费40万元,简直匪夷所思。由此可见,日常监督不到位的话,个别人就是这么“任性”。
“一把手”监督这个议题太大,难以尽述。我有三点小建议:其一,要抓重点。那些职位不算高,但直接与基层群众打交道、腐败风险较大的“一把手”,要作为重点来监督。比如,县、乡、村的“一把手”,要是他们搞不正之风,直接损害基层群众利益。如西部某山区县,只有一个街道和8个乡镇,当地领导大搞形象工程,举债400亿元打造景观工程,让县财政背负沉重债务,引起当地群众不满。对这些干部的监督,必须抓早抓小抓日常。
其二,要听民意。地方或部门“一把手”干得怎么样,是否做到了廉洁自律,是否存在违法乱纪现象,基层群众最清楚。如果“一把手”乱来的话,群众也会向上级反映的。如果监督部门收集好、利用好民意,从中不难找到有价值的线索,从而保证对地方“一把手”的监督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其三,要下对药。紧盯“一把手”,要坚持靶向思维,找准风险点,对症下猛药,通过完善监督清单、落实日常监督、创新监督举措等手段,有效制约和规范“一把手”权力运行。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