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该如何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这是教育戏剧践行者们一直在不断探讨的话题。
近日,连续举行五天的福田教育戏剧联盟明德专场活动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展开。专业教育戏剧导师带领着学校的老师们一起深入了解教育戏剧,一起探寻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创造的更多可能性。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畅、王纳
以“戏剧”为媒介聚焦教育实践
教育戏剧作为一门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学科,是一种将“戏剧”作为教学媒介、形式和手段,基于特定素材或主题创作、生发出的,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高度结合的教育活动。教育戏剧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西方到东方,经历了各种理念、形态的变迁。
教育戏剧在中国成长至今,已不满足于单纯地将国外教学方法、形态直接“移植”到国内的实践活动中,而是致力于让教育戏剧的“种子”在中国大地的滋养下,落地生根,成长萌芽,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本土技术、风格和生命的样态。
随着教育戏剧的发展,究竟“戏剧”工具能如何为我们所用?在当下中国的大背景中,如何让孩子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去寻得他们成长路上更为珍贵和必要的东西?这是教育戏剧工作者们最关注的话题。因此,这次教育专场,聚焦从认识和心态上扭转之前习以为常的“技能培训”模式,更好助力教育戏剧的“种子”在我国落地萌发。
这次共有20多位来自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以及其他几个学校的老师参加了培训。参加的老师涵盖了语文、英语、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各个科目。“我们希望用戏剧艺术来启蒙我们的老师,然后再通过我们这些老师,去启蒙我们的孩子们。”这次活动的导师、国际戏剧教育大会广州教学实践研究中心主任苏毅如此阐述着活动的意义。
据了解,在本次专场活动中,大家作为“反思实践者”,在一连串的戏剧活动之中,来回切换不同的身份,比如“参与者”“演员”“教学者”。
本次活动以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素材,参与者作为“反思实践者”在戏剧活动的体验、实践中,就理论、理念、设计、执教、学科教育五个层面的要点,展开“交响式”的探索和创造。
将教育戏剧引入课堂
记者现场观摩了这次教育专场第5天的课程。记者看到,苏毅老师按照节奏慢慢地朗读莎翁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则即兴到场内进行表演,按照剧本的发展,不断地揣摩每一个角色的变化。互动结束后,老师们开始共同研讨、回味剧本中角色的性格形成等话题。
参加学习的周伊忱是一名英语老师,他告诉记者,以前也有尝试把戏剧的元素嫁接到英语课堂教育上,但并不是一种常态,自己也对戏剧的了解比较片面。“通过这次学习,我切身体会到戏剧的力量。如果把这种教学方法用在英语课堂教育上,整个课堂教学不是死板的说教,可以激发孩子的专注和期待,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融入课堂,会萌发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
语文老师宋慧俊参加了5天的学习之后也是感触颇深。他说:“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教育戏剧理解很狭隘,仅仅觉得就是教小孩子怎么演戏剧,或者怎么还原课本的内容。现在才知道教育戏剧更重要的是带着孩子去走近自己,去理解自己,然后还能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我现在明白了,其实戏剧不仅仅停留在戏剧故事本身,其更深层次的升华是让你去发现自我,去理解世界,让你更有勇气和力量。”
他说:“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习好的孩子都是有一种学习的内驱力,比如他的热情是不是在学习上,他是不是主动去探索学习上的问题。教育戏剧的理念就是去刺激孩子们产生内驱力。”
宋慧俊认为可以将教育戏剧的方法迁移到语文课堂教育之中,比如对一些课堂游戏进行戏剧化的改编,老师更加关注学生表达时候的情感倾向,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