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设必修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增配专职教师……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四个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过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尤其如此。近年来,校园悲剧时有发生,每每令人扼腕。其背后之祸首,常常与心理有关。确实,很多家长不知道,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比成人更甚。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问题、情感变故……近年来,对于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各级各部门持续发力;但也必须承认,至今仍是一块突出短板。在这方面再强调、再部署、再发力,至关重要。
纵观《通知》内容,12项要求涉及各环节、各方面,相当细致。要逐一对照,严格落实,执行到位。且有两点,值得强调。
一是用心。记得在《中国青年报》上看过一位抑郁症患者写的文章——《多活下来的这9年》。文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这是用眼睛看不见的病,需要用心才行。”心理问题,何尝不是如此?《通知》从源头、筛查预警、干预处置等各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一落实,并不难,但关键还是“走心”。青少年心事多,会隐藏,对心理问题又会有“病耻感”——观察、谈话、预警网络、心理咨询室等不仅要有,还要有效。如何切实发挥作用,真的要用心才行。
二是教育理念。《通知》只是在关注心理健康吗?我觉得不是。观察12项要求,其背后还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压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通知》提醒教师、家长们,要把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人的成长上,要以人为本,用爱浇灌,教会孩子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珍惜生命、如何热爱生活——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