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张建昌
图/受访者供图
抗战期间,为赓续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火种,以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培正培道中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至粤北山区开辟烽火课堂,为抗战、新中国成立及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9年6月开始,广东省人民政府、韶关市人民政府依托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平台挖掘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规划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为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韶关市人民政府于2020年7月启动“探寻历史的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以下简称“华南研学征集大赛”),吸引全国各地120家单位、446支队伍,1095人次报名参赛,共征集到660个作品。赛事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拍摄研学作品、设计文创产品,让社会各界认识基地、融入基地、共建基地。
今年4月以来,赛事组委会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南粤古驿道展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地精心组织华南研学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巡展,近十万人观看了展览。
36个展览作品立意深远
华南研学征集大赛作品分为社会人士组、大学生组、中学生组三大组别和社会调查类、文化创意类和视觉影像类三大类别。巡展精选了各组别、类别获得金银铜奖的36个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展览紧扣华南研学主题,以图文解说、作品实物等形式生动展现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启动以来,在省、市以及“三师”专业志愿者团队、有关高校等各领域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所取得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展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显风采,既有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主题突出的社会调查作品,也有针对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而摄制的影像、音频作品,以及极富创意的文创设计作品。
不少珍贵材料首次呈现
展览展出的社会调查类社会人士组金奖作品,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施瑛、潘莹、许斯琳团队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设计回顾》,对广东各地的华南教育历史办学点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确定“八点、五片、一带”的空间结构,以韶关、清远、梅州、云浮、香港、澳门、广州、湛江共八个城市为研学主基地,划分粤北、粤东、珠三角、粤中及五邑、粤西五个研学片区,并以迁徙时间为主脉形成粤北和粤东研学带,建立基本设计原则,同时通过串联碧道、绿道、驿道、古道、红道、研学路径,提升项目对地方文旅体资源的整合度,高效集约地发挥“华南研学”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记者了解到,有很多资料甚至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进行展示。
施瑛在回顾创作理念时说:“抗战期间华南教育在粤北坚守办学的这一段历史给我很大震撼。不论环境条件多么艰苦,教师和学生都坚持教学和科研探究,为中国培养出上万名学子,为各行各业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这段时期,师生们展现出不畏艰辛、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对抗战必胜的民族自信让人深深感动。”
在多个站点举行巡展
今年4月以来,赛事组委会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南粤古驿道展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站点精心组织华南研学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巡展,近十万名市民观看了展览,感悟并传承“坪石先生”精神。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刘义嘉说:“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感到很自豪,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进步的空间。华南教育历史是很厚重与感人的,也是我们进行文创的好题材。未来我还会继续关注华南研学的相关活动,并积极参与。”对于华南研学的下一步发展,她建议可加大对华南教育历史及华南研学基地的推介及宣传,打响华南研学品牌。
韶关学院周泳祺说:“韶关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们只是用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带大家去认识韶关的红色文化。作为一名新青年,我们要学习红色精神,紧跟榜样;我们要弘扬红色文化,永不褪色。希望在发展红色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发展自身的特色文化。”
她表示:“我们在参观自己的作品的同时也参观了许多其他选手的优秀作品,觉得展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显风采。作为当代大学生能够用影视的方式献出自己一份力,让大家能够感知感悟自己的使命,真知灼见、奇思妙想,尽在其中。”
巡展组织方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王芳博士表示:“本次巡展应该说是史无前例的,不论从组织宣传力度还是参与广度都很大,许多广州、东莞的高校学生都会来参观展览,或亲临坪石、大村感受烽火岁月,真正实现了跨地域的传播。”
作品点击
让不同元素进行“时空对话”
广东工业大学郑士祺、吴斯潼团队精心设计的《大村公共空间模型》获社会调查类大学生组金奖。
该项目为一组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附属配套设施——游客服务中心,位于韶关市犁市镇大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村卫生站后侧。
基地建筑原为村民自建农房,部分建筑主体年久失修,已经出现坍塌。项目基于现状,将空置及坍塌的建筑进行改造设计,赋予旧农房建筑以新的生命力。
该团队介绍,游客服务中心、历史文化展示大厅、特色交通换乘中心、自驾游服务中心等建筑群,均按照原有农房建筑格局,进行局部调整,通过钢结构对建筑进行加固,并营造一组钢结构、玻璃等现代建筑元素与乡村农房传统元素进行一次“时空对话”。场地还设置文化交流广场、文化景观广场、休闲走廊、文化走廊等室外开敞空间,让文化在各场所得到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同唱一首歌关注留守儿童
赖元峻、曾忠、代欣、曾梓萌团队的《为了明天的绽放》CD专辑,获视觉影像类社会人士组金奖,孩子们用稚嫩的歌声表达了自己灼热的情感。在解释创作缘由时,该团队表示:“为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我们邀请广州、乐昌两地儿童同唱一首歌,同录一首歌,同演一首歌,通过音乐艺术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拉近孩子们的距离。”
参赛团队认为:“童声合唱《为了明天的绽放》专辑,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为载体,通过两地互动教学、专辑录音录制、专辑发布、现场演绎等多维度参与,对留守儿童开展音乐教育帮扶,关注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圕”文化重获“新生”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倪俊明、何蕾、钟建明、徐慧弘、张敏团队作品“圕”文化系列创意产品获文化创意类社会人士组金奖。
“圕”是“图书馆”一词的缩写形式,读作tuǎn。20世纪20年代,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杜定友先生创作了这个字。这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是杜定友在战火中与图书共存亡的动人故事,不但代表了烽火传承的图书馆文化,更代表着勇于创新的精神。作品以定友图书馆的“圕”字为蓝本,衍生出一系列的杯垫、帆布包、手账本、魔方、胶带纸等文创产品,用创意穿越时空,传承“圕”文化,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此外,获得文化创意类社会人士组银奖的乐昌市文广旅体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文创产品》共5件套,整套产品整体使用冷色调,给人以严肃、庄严之感,让人难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这片土地上的“烽火”记忆;整套产品图样采用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简洁、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