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不必纠结“熊孩子”称谓

  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不是“熊孩子”的“护身符”?针对社会上部分这样的声音,有专家表示,给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叫“熊孩子”,这本身就不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一定程度是戴着墨镜看待“问题儿童”。

  近些年,“熊孩子”一词频频出现于大众视野。有在公众场合滋扰旁人的,有乱砸乱扔东西的,有作业未完成竟谎称遭绑架的,有挥霍父母的钱打赏主播的……“熊孩子”的“熊”行为让人大跌眼镜,更令不少父母头疼不已。

  但“熊孩子”是否就等同于“问题儿童”呢?其实不然。“熊孩子”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人使用,其意味大不相同。“熊孩子”的称呼也并非都含有贬义。生活中,有的父母常把我家“这倒霉孩子”“小兔崽子”“泼皮猴”挂在嘴上,但这并不是厌恶使然。其实民间类似“熊孩子”的称呼有很多,不但具有地域特色,在使用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山东郯城人会谦虚地把自己的小孩称作“小狼子”,但是这个词不能用来说别人家孩子,否则就是骂人了。有时候,“熊孩子”是对孩子的昵称,很形象地表达出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无可奈何;但在一些情境之下,当超出天性的顽皮,不守规矩、大搞破坏,甚至做出校园欺凌、高空抛物等违法行为时,“熊孩子”就成了只剩下惹人厌恨的称谓。显然,后一种情境中的“熊孩子”才是问题儿童所指。

  显然,在使用上,“熊孩子”并非单一意指,既可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可作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其实,一个社会用语,总在不断革新和自我纠偏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其内涵也会变得不同。纠结于“熊孩子”这一称谓,并无必要。因为就算不是这个称谓,也会出现更多称谓来形容这些孩子。有网友就调侃,不叫熊孩子了,叫“熊宝宝”可以不?

  或许,备受争议的并非“熊孩子”这个称谓,人们真正厌恶的是拿“熊孩子”来美化开脱、逃避责任的行为。“熊孩子”背后更多的是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毕竟,“问题儿童”的关键,绝不是“儿童”,而是消灭“问题”。就此而言,专家的提醒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希望社会各方能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意识,正确看待并对待“问题儿童”。

  (张冬梅)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健康周刊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收藏·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荟生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于“小微”之处呵护好小微企业
民警电子名片,为民服务不掉线
美丽广州
“医院排名”不能唯科研
防沉迷不能只靠青少年模式
从《点点星光》读懂成功
在线处方“任性”,监管不能“随意”
戒短视频瘾要打好“攻守战”
不必纠结“熊孩子”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