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医院排名”不能唯科研

  评论员观察

  近年来,医界出现了一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民间排行榜。据半月谈报道,为了比拼排名,有的医院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还有的热衷根本无法实现临床转化的注水“科研”,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

  一纸医院排行榜,影响着医院生态。原本,发展对医院的第三方评价,有助于提升医院的社会公信力,科学引导患者就医,促进行业良性竞争和科学发展。然而,为什么结果会事与愿违?一些医院排行榜以评审专家意见和科研相关指标作为主要考量,才造成了阻碍临床、科研平衡发展的导向。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导向助长了医院功利性的制度安排,影响了医院的社会公信力。按通行做法,医院往往对标排行榜搞“任务分解”,榜单上的指标被拿来作考评项目,再分摊到各个医生头上。尤其是在晋升路上爬坡的中青年医生,成了“层层传导压力”的重点,催生出注水“科研成果”。

  实际上,对一些失衡的医院排行榜,社会上一直有担心的声音。譬如,缺少了患者评价指标,医院排名会不会不科学?功利化的榜单可能加剧医疗资源不平衡现象,对患者产生误导?客观来看,如果医院排行榜无法去除“唯科研”倾向,这类担心便无法消除。那么,如何才能打破现状,让医院评价体系回归科学和平衡?答案是深化改革创新。

  一方面,“真改革”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要从改革第三方评价入手,重塑医院生态。发展医院第三方评价,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患者就医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多元评价的机制,突出对临床服务能力的评价,聚焦患者体验和关于患者护理的医院资源,囊括诊断、治疗、预防和患者教育的全过程要素。另一方面,改革要深入到内部治理的“骨骼”“血肉”中去。譬如,建议推行医务人员分类评价改革。要为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设计不同的职业晋升通道,不能简单地以论文指标、学术头衔“论英雄”。

  记得在一篇题为《神刀手》的小诗中,一位医务工作者写下对中科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吴孟超“那双不老之手”的回忆。“有这样一双手,苍劲融合着纤柔,握了六十年的手术刀,仍然不肯罢休……时而斩钉截铁……时而穿针引线……”笔者期望,医界能凭借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医院临床和科研能力平衡发展,激励临床医生不断精进业务,生出千千万万悬壶济世的“回春妙手”。

  (杨博)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健康周刊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收藏·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荟生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于“小微”之处呵护好小微企业
民警电子名片,为民服务不掉线
美丽广州
“医院排名”不能唯科研
防沉迷不能只靠青少年模式
从《点点星光》读懂成功
在线处方“任性”,监管不能“随意”
戒短视频瘾要打好“攻守战”
不必纠结“熊孩子”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