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新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区域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穗深两城在竞合中谋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也应看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环境加速变迁,穗深过去所依托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遭遇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外需增长低迷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受到一定考验,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压力日增,亟待增速换挡。同时,也因在城市发展空间、资源土地承载能力、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遭遇瓶颈,面临高端人才紧缺、原始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重大创新平台相对缺乏等短板。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推动穗深双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倾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这两个同处大湾区且产业互补性极强的区域中心城市激发新一轮创新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虽然穗深两城各具鲜明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又蕴含了较强的互补特征,但穗深产业在协同融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如路径依赖阻碍转型、机制壁垒阻碍要素畅通、配套措施有待完善等瓶颈性问题,具体包括:
第一,增长路径依赖阻碍转型进程。自新一轮技术革命以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开始面临着更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受到发达国家产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引资竞争的影响,加之因中间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等造成的客观风险,在此情境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时机和力度的把握要求极高。为此,广州应借助“十四五”东风加速推进制度变革与创新,打造创新活跃的产业集群,推动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向高端延伸,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吸收和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动能、搭上穗深“双城联动”的快车,无疑需要双方进一步精细谋划、精诚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共同推进。
第二,双城产业发展合力仍需释放。广州作为华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地,拥有科技研发前端优势和平台优势。而深圳作为新技术投放终端,拥有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资本市场活跃等优势。穗深在产业创新等方面应协调互补,实现“1+1>2”初衷,但长期以来,传统区划边界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间产业链和创新链互动的门槛,导致珠三角城市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城际高效协同发展,不仅有赖于创新要素自由畅通,更需在制度与政策端予以对接和引导。
第三,跨界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当前,穗深双城在制度规则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转移等重点领域仍需要加强互联互通,诸如城际间交通一体化、产业项目自由流动配置、公共服务配套等跨界事项上仍需加强协同规划与配合实施。同时,在针对城际间不同行业的短板提升、科技赋能和高质量转化等关键合作环节上仍有待深入。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加快构建穗深“双城联动”,打造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可采取以下推进策略:一是构建创新集群,助力新经济落地。为顺应“打造产业的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的趋势,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穗深应充分利用要素互补优势,集中发力抢占新基建发展先机,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尖端智能领域的互补合作,实现深度转型。身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前沿阵地,深圳应发挥技术研发优势和市场化导向机制灵活布局,广州则依托其完整产业链和多元创新主体优势实现新技术精准落地。从而,穗深加强分工互动、协调发力,打通从基础研发到市场运作的技术落地全链条。在此基础上,穗深等大湾区城市之间应协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南沙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技城等创新平台载体的联通联动尤为重要。在实现传统产业科技赋能方面,广州应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发挥自身在应用场景、行业整合方面的优势,助力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加快落地。
二是协调产业布局,提高匹配耦合度。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作为当前我国政策规划定位、创新主体密集活跃、资金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应着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应依据产业性质科学布局,发挥规模效应,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耦合和互动互促,共建要素市场化配置高地。在政策规划领域,还需逐步转变和创新各地政府的发展理念,逐步走向“比翼双飞”,以全球视野对标世界级湾区的标准,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三是完善合作机制,推进各领域对接。在新金融配套领域,推进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地,落实金融支持湾区建设,营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和利好发展预期。在政策环境方面,加强协同联动、对标参照,建立配套工作机制,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大湾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驱动力,寻找激发发展活力的突破口。在传统基础设施硬件领域,进一步提升穗深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推进“便捷生活圈”建设,加快推动沪深广磁悬浮的落地建设和“白云-宝安”国际枢纽机场建设,打造城际区级快速通达网络,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陆空港口联动一体化发展。在新型基础设施软件领域,保障穗深两地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深度合作,发挥联动效应、乘数效应,共同打造湾区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区域核心引擎功能,为“十四五”新阶段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2020GZYB4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