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新知
四十多年前,经济特区“边缘突破”式改革开放,在兼顾维护大局稳定和局部创新试验的权衡中让中国跨入了“富起来”的历史进程。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在更高起点和更高层次上迈进,特别是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叠加助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着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更好地推动经济特区“探路”式单向突破迈向粤港澳大湾区“融通”式创新发展,需要实现四个战略方面的转变。
其一要破除边界效应,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经济学理论认为,边界效应会限制商品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妨碍资源的跨区域一体化配置。从特区引领的城市群时代走向湾区共建时代,从城市创新走向湾区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努力破除体制壁垒,补齐短板,降低成本,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发挥集成优势。
在高端人才的一体化利用方面,要善用香港人才资源;要促进没有香港居民身份证但在香港长期居住并在各大学拥有教职的外籍人士到珠三角进行学术交流,同时破除香港教授在内地的招生限制;让香港学者在内地的对外信息联络和网上查阅信息更加便利化,促进工作与生活交流。针对香港各大学高端实验装备在大湾区的使用,要着力解决市场开放不对称问题。
其二要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大湾区城市优势互补。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先发城市正各自寻求自己的主力位置。要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下做好统筹规划,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协调、协同和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并利用协同效应共享“湾区”的品牌。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各城市的发展定位。比如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法律仲裁中心地位;将澳门打造成中国与葡语国家社会经济交流平台;将广州建设为国际航运中心及综合性交通枢纽;加强深圳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其他城市则充分发挥自身要素禀赋的相对优势,在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下共同发展。其次,要加强区域间产能合作。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三大片区为依托,推进改革政策的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吸引港澳企业参与自贸区的投资建设。同时鼓励与支持非自贸区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如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科研创新合作、东莞滨海湾新区等,积极拓展产能合作的新渠道。最后,要避免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比如广、深、港三地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导致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不利于湾区内部的融合发展。为此,广、深、港三地应加强沟通协调,统筹规划,实现港口之间的错位、协同发展。如香港可着力打造国际性的货物转运中心,深圳加强辐射湾区东部和珠江东岸区域,广州则承接湾区西部、珠江西岸区域,并充分发挥“铁水联运”的优势。
其三要释放引领效应,实现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从特区到湾区,从追赶融入到引领担当,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一种不同制度共同合作发展的新范式,是一个自主创新与全球生态共同驱动的新平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模板。
在区域创新载体建设方面,要引领湾区、全国乃至全球技术创新,需要基于城市在知识生产与转化和产品应用环节上优势互补和专业分工,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比如,建立“香港、广州知识生产-深圳知识转化-珠三角产品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创新平台科技资源成果共建共享方面,尽管湾区内集聚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大学,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重点高校,汇聚散裂中子源、超算中心、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4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大湾区基础创新的势能仍有待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例如,香港在发光二极管技术、薄膜太阳能光伏技术、云计算、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和电动汽车等方面具备技术领先优势,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后。未来可探索的方向包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湾区内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支持珠三角企业与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和推广等;鼓励各创新主体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组建一批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目录,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其四要放大开放效应,实现全球高端要素集聚。
回顾广东从设立经济特区到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过的峥嵘岁月,改革开放始终贯穿全程。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已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
随着全球贸易由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大湾区拥有兼顾弹性与效率的产业链及供应链网络,形成了自身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大湾区集聚创新链、产业链、物流链,链接庞大的内需市场与海外市场,不断向原材料产地输出资本、制成品、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同时向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各种工业品和创新落地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如何培育一批拥有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和服务全球市场能力的企业,将是湾区扩大改革开放、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应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融合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区域双向开放”功能,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和经济交流。可充分发挥香港的金融及国际商业经验优势,让计划向国际市场扩展的湾区公司,借助香港金融基础设施来筹集资金、吸引投资者。同时,也要利用好香港离岸人民币的全球中心地位,支撑湾区的离岸人民币结算、融资和资本管理。
(作者梁永福系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系副主任,副研究员;许德友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