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发展格局: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实践运用,“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面推进我国的经济现代化,既需要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又需要以一种积极、安全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大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有利于确保我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一个既独立又开放的内外联动的动态系统,为“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实现。

  为此,必须立足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建成强大的国内大循环体系。要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可持续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协调发展、内外联动的现代化经济布局,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开放体制,实现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经济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切实满足。然而也应注意到,我国当前发展也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国际环境,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逆全球化倾向。在这种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的宏观背景下,顺利推进我国经济的现代化,需要充分了解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深刻把握大国经济特征,探索新的内外循环结合方式。“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中国经济虽然面临较大压力,但是国内基本盘总体稳定,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拥有超14亿人口,其中约有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绝对规模世界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丰富,消费结构面临优化升级,国内大循环活力呈现强劲态势,未来时期内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上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表明,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有利于在适应居民消费需求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通过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国内大循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打通国内大循环,能够大大增强我国发展的自主性,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复杂变局中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为更好地同国际市场有机衔接构筑坚实基础,为我国经济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赖于通过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质量导向,是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适应和激发有效需求、稳固国内经济体系基本盘的需要,将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要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的能力,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变革,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注重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度向实体经济加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强化基础设施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处理好内部平衡和内外联动问题,为经济现代化提供平稳支撑

  保持活力强劲的国内经济循环,既要合理布局内部产业体系,完善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又要加强同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统筹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形成内部平衡发展、内外协调联动的现代化经济布局。

  不同地区不仅要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更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帮助薄弱地区增强发展后劲,为实现全国范围的经济现代化汇聚力量。同时,在明确自身在国内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各地区也要注重在内外联动中拓展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空间。要把自身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向国际市场,提高跨国经营的能力和水平,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要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加快建设开放联动通道,完善境外生产服务网络和现代流通体系,加快金融、咨询、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从而加快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的“走出去”步伐,综合利用国内国际条件提升现代化产业的竞争力。

  统筹发展和安全,为经济现代化筑牢安全屏障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开放之门开得越大、改革之路走得越快,就越有利于形成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不能被经济全球化的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在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以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际大循环提高国内循环效率,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改革破除制约双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循环流转,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流通,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加快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深化市场化改革,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同时,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国际大变局下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意味着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这也给我国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唯有实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对外开放,我国的经济现代化才能迈出更大步伐。在协调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相统一,把经济性和安全性结合起来,强化制造业的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要注重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未来三十年我国将完成现代化的历史宏愿,新发展格局对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战略谋划,为全面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奠定了深厚基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最终都要落实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动中。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也进一步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走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为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8版:理论周刊
   第A9版:理论周刊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2版:创文特写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A15版:湾区
   第A16版:体育·阅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新发展格局: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从“边缘突破”走向湾区共建
用长征精神激励新时代共产党人攻坚克难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