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捕浪”十九载 浪花变电能

盛松伟带领团队科研攻关 突破波浪能装置无法长期稳定发电瓶颈
盛松伟团队研发的深远海波浪发电、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澎湖号”模型。
盛松伟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能资源极其丰富,为后续经略海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但是,打开该能量宝库并不容易,它考验着一个国家在能源、海工领域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波浪能转换研究,42年来倾注了5代研发人员的心血和汗水。2020年南粤工匠获得者盛松伟就是其中一员,他在这儿一干就是近20年。他曾花费9年时间带领团队优化改进吸波浮体,更突破了波浪能装置无法长期稳定发电的瓶颈,交付了首台500kW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舟山号”,为人类从陆地走向近海,再从近海走向远海提供清洁的海洋能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潇丽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科研之初:“咬咬牙坚持下去!”

  走进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团队各个时期的科研成果:“七五”时期“我国最早的波浪能发电装置(10W-3kW)”、“八五”时期“我国第一座20kW岸式振荡水柱波浪能装置”、“十三五”时期“中科院先导项目260kW漂浮式波浪能发电平台”……这些成果清晰地展现了42年来,广州能源研究所在波浪能转换研究上走过的科研之路。

  成功实现向海洋借能,背后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盛松伟2002年进入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从研究实习员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他在这里持续近20年开展波浪能研究。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0多年前,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建成了第一代漂浮式波浪能装置。只可惜,装置下海的第二天,就在大海中沉没了。盛松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遗憾地说:“打电话让船舶来救援时,装置已经沉下去了。这意味里面的俘获装置、电力系统全部变成了废铁。”

  亲眼见到波浪能装置沉入大海,让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盛松伟感到头脑一懵。加上早期技术的不完善,波浪能的应用市场还没有打开;科研条件较差,人员流失不可避免,2006年时,团队一度只剩下3个人。这都让他对自己的事业产生了迷茫。

  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倒盛松伟。他对团队成员说:“就像波浪一样,任何个人和团队的事业都一定会有波谷、有波峰,咬咬牙坚持下去!”

  经过不懈努力,盛松伟团队在波浪能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盛松伟的带领下,2020年6月30日,首台500kW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舟山号”正式交付,突破了波浪能装置无法长期稳定发电的瓶颈,获得多个国家的发明专利及国际船级社认证,实海况下发电效率国际领先。

  科研攻关:曾五六次被台风围困

  为了时时监测装置的运行状态,一旦在海中央投放了波浪能转化装置后,科研人员需要每天或者每隔一天登上装置工作。这要求科研人员长时间离开陆地,在海上平台或者海岛上生活。

  有时,为了调试设备,盛松伟和团队的科研人员需要凌晨起床,把装置拖航到目标海域,等待视线较好的白天抓紧时间调试。有时,到了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岛屿,一周只有一班船,外界资讯和新鲜蔬菜只能靠这一班船运送,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供上电。一边是蕴含巨大能量的波浪,一边是岛上供不上电的现实,这让盛松伟更加认识到将波浪能提取出来是一件何等有意义的事。

  越是远海的岛礁波浪能越丰富,风浪越大的地方,波浪能也越丰富。这使得科研人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直面风浪、被台风围困对他们而言是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情况。

  就在去年,盛松伟刚刚带着团队在远海的大风浪中完成了一场大型装置实验。“刚把装置投放到海上,紧接着就来了台风。把装置调整完后已经是凌晨2点了,此时海上的风浪逐渐变大,我们4个人就被困在装置上了。”

  考虑到如果等到第二天早上,风浪可能会更大。盛松伟和其他三名同事,找来一艘渔船,每人身穿两件救生衣,从实验装置的侧面跳上渔船,才得以从装置上安全下来。像这样与风浪正面“较量”,在过去20年里,他遭遇过五六次。“我们做的就是波浪发电,一定是在风浪大的地方工作的。”盛松伟笑着说。

  科研畅想:建设海上网络 迈向大海深处

  “我们出差的时间比较多。到海岛工作时,时间长的话,一待就是一个月。”盛松伟说,一年里,他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出差。从业近20年,从广东珠海的担杆岛到南海,盛松伟的足迹遍布各个海岛,一路向远海进发。

  正是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几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在我国,波浪能已实现了诸多应用场景,包括有百瓦级的和千瓦级的波浪能技术和装备可为海洋仪器供电;有几十千瓦、几百千瓦甚至上兆瓦大型波浪能装置能够给海岛岛礁供电;有百千瓦半潜的波浪能装置已经成功和海上渔业结合在一起,集波浪能发电、远海渔业养殖、旅游休闲、5G通信技术建设为一体。

  对盛松伟而言,他对波浪能的设想并不止步于此。如果波浪能装备布置得更多,就可以形成了一个海上网络,这个海洋网络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搭载的设备可以清晰地探测海上环境、大能源平台可以发电制造淡水、过往船舶可以快速充电……”服务国家海岛建设与开发的大型海上可移动能源平台、服务国家海洋观测的系列化海洋仪器原位供电装置、服务国家大洋科考的由海洋绿色能源驱动的大洋科考站、服务智慧海洋建设的基于海洋能源平台的智慧蓝网等,在未来都会一一实现。

  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盛松伟正带领一支由20人组成的年轻科研团队,不断开展科研攻关,为认识海洋到经略海洋提供科研力量,为海上生产生活提供稳定平台技术和能源技术支撑,并在建设“海洋强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把波浪能研究不断向远海推进。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国内·国际
   第A9版:湾区
   第A10版:广东
   第A11版:文化·每日闲情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区街
   第A14版:生活周刊·揾食
   第A15版:汽车
   第A16版:地产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捕浪”十九载 浪花变电能
志平,“志”不平
舍易取难求索公平正义钻研审判愿做改革先驱
“一对一就业帮扶”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广东今年将实施10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
广东降低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
穗莞跨界联合执法打击交界区域环境违法